文/胡文琦
坦白說,暫且屏除這究竟是否是「從事政治工作人員的宿命」?還是政治人物永恆不變「類尚書大人的機靈表現?」不說,也或許,這些都早已不太重要,只要能夠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講對的話」,就已經是很不錯了,至少,不會就只有一個自己喜歡版本的意識形態或片面解讀「就想『硬幹到底』」,而能夠因時、因地制宜的「做什麼,像什麼」更是重要原則。
誠如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日前強調,蔣中正前總統是「統治台灣最久的領導人」,對於整體台灣、對於近代的東亞歷史走向「影響深遠」,在白色威權統治時期,他被黨國體制宣傳為「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等。而在解嚴之後,台灣社會與學界也才能逐漸擺脫言論與思想的限制,能夠重新客觀中立的審視一下「蔣中正前總統的『歷史定位』」云云。
林佳龍表示,蔣中正前總統的台灣時代雖為國家帶來「相當程度的安全及穩定」,但他主政下的情治機關的「白色恐怖作為」,亦對台灣人民造成傷痕,尤其對於特定族群的傷害至今亦仍未完全平復,此際《蔣中正日記》的公開及出版,除了對學術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史料意義」外,更能對台灣社會當前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同樣具有向前推進的作用。
說實話,筆者雖然對他之前在台獨基本教義派視為「國父」鄭南榕自焚案的臉書發文存有疑問外,唯對其一席轉型正義最重要的基礎工程就是「究明歷史真相,…釐清相關責」,乃至「沒有歷史真相,就沒有真正的和解與寬恕」,卻能「完全認同與支持」。準此,對林秘書長此番尊重歷史真相與對每個人解讀角度不同的中肯論述,實必須給他按一個讚啦。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為政治評論家、親民黨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