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遷徙與遺忘之後 李玟慧重建阿美族織布文化之路

▲ 圖說:李玟慧(右)與表妹林嘉倩一起努力復原阿美族織布技藝。(照片提供/花蓮縣政府原民處)

【記者蔡富丞/花蓮報導】「織布不只是傳統的再現,而是文化回歸生活的起點。」阿美族織布老師李玟慧透過一經一緯,試圖重建的不僅是遺失的技藝,更是一整段族群記憶與情感連結。為此,她將尋回的阿美族織布帶到了「2025布是藝術節」。這場由花蓮縣政府主辦,全台唯一以織藝為主題的藝術節,將在426日於花蓮文創旗艦館盛大展開,民眾可在《布是織藝展》中一窺阿美族織布的風采。

阿美族織布以鮮明色彩與自然圖紋著稱,圖案常取材自山海、植物與部落日常,衣著多應用於祭典、婚禮與生活,是族人對自然與社會結構理解的展現,亦為女性主導的文化技藝,同時承載著階級與身份的標誌意義。

然而,1908年七腳川事件的爆發,造成部落大規模遷徙與文化中斷,織布技藝也隨之陷入失傳的命運。族人為逃避殖民統治,倉皇遷徙至他處,傳統織具無法攜帶,織布圖紋與技法在流離過程中逐漸散佚。遷徙至花蓮吉安後,族人與臨近的噶瑪蘭、布農、賽德克等族群進行交流,織品風格與技術也產生了交融與變異。

 2008年,李玟慧回到家鄉,原本只是為進行阿美族傳統服飾的田野調查,卻意外踏上一段漫長而深刻的文化復興之路。她表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老織品,多已混融了其他族群的特色。真正的復原,是要從解構、對照、重組開始。」2019年,李玟慧開始與其他族群的織者進行深入交流,學習不同織法,並反覆拆解老織品紋樣,逐步重建阿美族自身的技藝系統。

李玟慧表示,「我們大概只找回兩成的男性織布技術,但會一步步往前推進。」她所領導的織布小組,目前約有十人參與,目標是以「一年一件」的節奏,重現阿美族各階層的傳統服飾與技法。

 在這條文化復興的道路上,李玟慧的母親亦是重要的推手之一。雖然母親從事的是傳統服飾成衣製作,但在尋找老照片、辨識圖紋細節等面向上,提供了許多實質協助。「她雖無法幫我織布,但她的記憶與知識,是我重要的起點。」

對李玟慧而言,不希望織布只是博物館裡的靜態展品,而是活在族人生活裡的文化力量。她也特別強調,技藝的傳承應從家族開始,「若有族人想學,我們樂意傳授。但學之前,請先去問問家裡的長輩,找找老照片,從自身的家族脈絡開始。」

 阿美族的織布文化曾一度沉寂,但在李玟慧和一群如她一般的文化守護者手中,記憶正一針一線地被重新織回生活。「2025布是藝術節」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場找回文化記憶的旅程。426日至27日,來花蓮文創旗艦館,走進織布的節奏、聆聽祖靈的呼喚,與我們一起在花蓮遇見藝術,也遇見更深的自己。

相關新聞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