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專欄】陳水扁讓人歡喜讓我憂的四點邏輯

文/胡文琦

突然間,筆者想起知名歌星周華健的知名歌曲「讓我歡喜、讓我憂」,媒體報導,日昨,前總統陳水扁接受凱達格蘭學校的邀請,以「台灣民主的韌性與轉型」發表公開演講。對與會民眾提問他如何看待「大罷免」時,陳水扁則表示,他曾在總統任內4度遭提罷免,「誰會比我更多次,1次就受不了」,此外,談及罷免議題自己難免會有情緒,但作為「忠心黨員」,黨已經下令介入,那就不能有個人意見,都要支持到底。

坦白說,在看到一個被台灣法院認證、被國際洗錢組織點名確認的「貪瀆前總統」,依然活蹦亂跳自由自在的在公開場合進行演講時,霎那間,筆者心中百感交集,莫非,政治真的就是前立委朱高正所言的「最高明騙術」?還是台灣原本純樸善良的價值觀,真的已如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所說,已「向下沉淪」到無以復加與系統性的崩解狀態?難道,台灣的司法以及中監的所謂「四不」原則,全部通通都是在「打假球」?

但話又說回來且很弔詭又饒富趣味的是,陳水扁此際的演講內容確是讓人歡喜任人憂,讓人基本可以肯定歡喜的是,原來「台灣之子」也有人性緊張的時候,據悉,阿扁表示已經17年沒發表過公開演講,心情相當緊張,連做總統8年也沒那麼緊張,他準備了密密麻麻的3頁講稿,但他也擔心,這第一次演講,會否變成最後一次?因為,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云云。這樣的歷練感性發言,邏輯也確實正確無誤。

其二,阿扁指出,民主的核心價值在於包容與尊重不同的聲音,「沒有什麼人是最大的」,即便是少數意見也不應被排斥,不能意見不同就冠上「XX同路人」。阿扁強調,在民主社會中,選舉是制度的核心,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甚至是總統的老闆,而權力之間必須有所制衡。在談到朝小野大時,他說每個總統都有自己的做法,不能說誰對誰錯,他只能分享自己當年執政的經驗,很多事情就是需要包容、尊重。

此外,陳水扁還舉「實例」證明自己的民主進步作法,他說2000年剛當選總統時姿態很低,就任前2個月,就拜訪了前總統李登輝10次;他當年更舉辦「朝野政黨領袖高峰會」,還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人在總統府開會,更採納了連戰在經濟議題的建議。以上三點是阿扁的「真心話大冒險」,讓人可以理解並拍手稱讚。

然而,套句台諺的「有一好、無兩好」的敗筆也有下列兩點,也不知道阿扁是否因擔心前總統蔡英文所說的「那個賴總統,比我想像的還兇」?擔心賴總統會否翻臉不認人的把自己「關回去」?對於大罷免的動態發展,其一,阿扁竟然低級表示,大罷免最後若是成功,近期發動戒嚴並導致自己遭彈劾下台的韓國前總統尹錫悅應該會「捶心肝」,他應該等台灣發動大罷免的結果,之後韓國再比照辦理就好,「何必戒嚴弄到最後還下台」?這樣的「論述」還真差堪民進黨中央當時「挺戒嚴文」事件的「沒有最誇張離譜,只有更誇張離譜」可以形容。

其二,陳水扁還說,做為一個忠心的黨員,若黨已下令動員介入,自己就不能有個人的意見以及情緒,都要支持到底,「無論最後對與錯」云云,說實話,這已無關所謂民主韌性為何?而是把「個人對黨的愚忠」發揮到極致,毫無任何維護國家社稷與人民福祉的「從政初衷與核心理念」可言,進言之,這個「台灣之子」只是「民進黨之子」,並沒有清澈的勇氣與道德堅持,也難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蔡英文前總統會說「2024以後,就不是我的事」,現任的賴清德總統會說曾說出「做功德」乃至「案重初供的《吃苦當作吃補》」。準此,這就是阿扁此際會「讓人歡喜讓人憂」的無奈四點正反邏輯啊。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胡文琦:淡江大學戰略所碩士、政治評論家、親民黨發言人

相關新聞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