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花蓮縣政府於《2025布是藝術節》中首度邀請三位來自不同族群的藝術家,結合自身文化脈絡,打造三件沉浸式裝置藝術,作為串連展場與觀眾、傳統與當代的重要媒介,為展現原住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創造力,藝術不再只是欣賞對象,更是文化參與的起點。本次由賽德克族藝術家謝郁雯(Tumun Buru)所創作的《織‧續》,即為這場展演注入靈性與生命溫度。
布是藝術節展現一座由細線與圖騰編織而成的裝置藝術《織・續》,邀請觀者穿梭其間,傾聽祖靈的呼喚。這件作品出自賽德克族藝術家謝郁雯(Tumun Buru)之手,她以身為織布者、記錄者與當代表述者的多重身份,為祖先的智慧賦予新的語言。
賽德克族過去的織布多使用苧麻為材,經過刮麻、抽絲、織線等繁複工序,一經一緯皆不容妥協。而族人相信,女子若無法完成織布,就無法進入祖靈的國度。立山國小謝秋生老師表示:「織布不只是一種生活技能,它關乎信仰、家族、甚至生命的延續。」
謝郁雯的作品承襲族中長輩的傳承與家族記憶,補足「從手到心、由母到女」的文化延續視角。她的阿嬤柯美妹,是族中著名的織布師,她所織的圖紋曾代表部落參與國內外展演,謝郁雯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對織布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

《織・續》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一場記憶的行動,也是一首活著的詩。透過這次的展出,謝郁雯試圖讓更多人理解:織布文化不是過去式,而是正持續發生的文化現場。在賽德克族女性靜默卻堅定的手勢中,文化、土地與生命被一經一緯緊緊織起,不斷延續。
對謝郁雯來說,傳承不是來自使命,而是源自愛。她說,織布的開始是一份來自阿嬤的陪伴記憶。小時候,她常常坐在阿嬤身旁,看著她專注織布,沒想到這份習以為常的陪伴,慢慢編織成了一生的志業。
阿嬤曾對她說過:「等我走了,不希望我的織布機被賣掉、被燒掉。即使只是擺著,也好。」這句話成了她決定好好學織布的起點。她不願讓阿嬤珍愛的織布機蒙塵,也不忍讓這份技藝隨著歲月消逝。於是,她選擇將這份技藝延續下去,不只是為了傳統,更是為了心中的那份親情連結。
謝郁雯說,真正投入織布後,她發現這份工藝不只是技術,更像是一種內心的修復。「當我織布時,我的心會沉靜下來。織布的過程,就像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曾有一次,她不自覺地讓圖紋織錯了,是阿嬤提醒她:「你迷路了。」那一刻,她才驚覺——不只是織紋走偏了,自己的心,也沒在當下。
她們會交流圖紋,分享彼此的創作。這份跨越世代的對話,深深烙印在每一段經緯中。謝郁雯相信,即使未來阿嬤不在了,只要她仍在織布,阿嬤也會以某種方式,陪伴在她身邊。4月9日記者會當天,謝郁雯和阿嬤以及媽媽在台上共織的畫面成為感動的畫面,也是最親密的記憶。
《2025布是藝術節》將於 4 月 26 至 27 日於花蓮縣文創旗艦館盛大登場,主題為「布是生活,是花蓮」,集結六大原住民族的織布文化展區,並推出三件裝置藝術、音樂演出、原民風味市集與織藝體驗等豐富活動。花蓮縣政府邀請全台民眾,一同走進布的世界,穿越織藝的經緯之間,感受原住民族文化的深邃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