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輸美產品是如何透過第三國洗產地

越南是大陸企業洗產地最主要的第三國。圖為越南首都河內街道掛滿中越國旗,歡迎4月14日到訪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圖/取自中新網

川普不但對大陸產品加徵245%關稅,同時也對陸企聚集的東協國家加徵高關稅,目的就是要防堵陸企藉由第三國「洗產地」。雖然,不少陸企已經升級海外廠的深加工程度,但隨著美國收緊原產地檢驗標準及加大罰則,陸企「洗產地」的路基本被斷。

「洗產地」的大陸用語是「洗澡」或「轉出口」,據「吳曉波頻道」報導, 2018年川普對大陸發動關稅戰覆蓋大陸66%的出口商品,為了對沖關稅,陸企迎來一輪洗產地爆發潮,據財通證券的統計,廣義轉口貿易總額占中國總出口的4.5%左右,但實際上遠遠不只。

這使得轉出口服務在中轉國,如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形成一定的產業鏈,且分工有序,如電池一般是從馬來西亞轉出口,晶片從越南、泰國轉出口,傢俱用品、橡膠從柬埔寨轉出口。

簡單的「洗澡」或轉出口程序包括:第一步,行話稱「頭程」,貨物從中國口岸運到第三國口岸,交給當地代理公司做進口報關;第二步,代理派人去碼頭提櫃並換櫃,做一套該國的單證,包括產地證、裝箱單、發票、出口報關單等,這叫「中轉」;第三步,把貨發到美國,用仲介做的單證清關,此為「二程」。

除了大型機械和超重物,都要換櫃,因為貨櫃是全球聯網,不能被查到是從中國發出的,而且貨物必須使用中性包裝,不能帶有中國字樣。

由於洗產地的貨物和資金都要經過協力廠商,就容易產生代理公司私吞貨物,或是代理公司與客戶勾結放貨,而且,中轉資金是在代理公司手中,很容易被捲走。

不過,對於洗產地的陸企來說,美國海關對原產地的查驗,才是最難應付的。比較有規模的陸企乾脆在第三國設廠,從大陸進口原料、半成品,進行深加工,來徹底改變原產地。

根據美國海關認定原產地的標準之一是「實質性轉化」,即產品在另一個國家必須完成足夠深度的加工,才能更換原產地身份。

舉例說,一把在美國市場賣的斧子,斧頭是中國製造,斧柄是美國製造,組裝在加拿大,那麼中國生產的斧頭並沒有因此變成具有新用途或新特徵的產品,所以斧頭的原產地還是在中國。

但是一個書包,它的布料、織物和拉鍊來自中國,裁剪、縫合、刺繡是在菲律賓完成的,那麼產品性質就改變了,可視作菲律賓製造。

陸企這種「加工轉口貿易」模式,最成功的案例是太陽能發電(光電)產品的出口,2018年大陸光電產業被美國大幅徵稅後,陸企通過合資、併購、投資等方式佈局東南亞,到了2020年,東南亞光電組件已占美國進口的四分之三。

不過,美國商務部(DOC)和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近年已啟動「反規避調查」,對原產地的判定也非常嚴格,舉例,晶粒形式的微控制器單元,台灣完成晶圓製造後,測試、背面研磨、切割等工藝在韓國和菲律賓完成,加工成了晶粒,但是,美國卻認為加工並未改變晶粒的本質,因此判定原產地是台灣。

2024年11月29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宣布反規避調查結果,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的光電電池及組件徵收最高達271.28%的反傾銷稅,重創在東協設廠的陸企。

對陸企來說,最可怕的不只是川普的對等關稅。就在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前幾天,一份由川普政府於2019年提出但未被國會通過的《貿易執法強化法案》重新浮出水面,這份法案重點監控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等中轉國,要求貿易商必須提供商品全供應鏈資料,甚至一顆螺絲都要說明來源去向;如果企業被認定為關稅欺詐,屬於聯邦重罪,公司高管最高被判20年監禁,企業將被罰300%稅款,加追溯10年企業利潤。

更狠的是,上述法案還有連坐機制,若發現一家企業存在轉口貿易行為,可直接暫停該國所有關聯企業對美出口。

梅花新聞網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