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提十三寇事件再次引青鳥怒火 吳怡農發聲解釋了

提十三寇事件再次引青鳥怒火 吳怡農發聲解釋了

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今(28日)在臉書發文,解釋他昨日重提民進黨二十年前「十三寇事件」的動機,是為了回應近期他在黨內遭受到的攻擊;吳怡農指出,當年那些被黨內攻擊的人,並未違反基本政治價值,只是因為想法不同,就被指責為「砲口向內,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是破壞泛綠團結的內奸」。

吳怡農日前因在廣播節目稱「如果這些黨內操盤手、名嘴這麼會選,大罷免不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沒有爭取到社會的支持」,引發綠營支持者不滿,紛紛在Threads上開炮,包含名嘴溫朗東、鍾年晃、李正皓等人也紛紛在政論節目砲轟吳怡農;為此,吳怡農再次發聲表示,在民進黨二十年前「十三寇事件」期間,現任副總統蕭美琴也被抹黑為「中國琴」;此言論再次引發外界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寇事件」指的是因時任總統陳水扁配偶及親信遭起訴等引起民眾不滿,扁政府陷入執政危機,當時有新潮流系7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正義連線3人(郭正亮、鄭運鵬、沈富雄)以及陳水扁嫡系(扁系)1人(羅文嘉)在民進黨黨內初選期間發聲檢討綠營內部引發部分綠營支持者不滿,以上被稱為「十一寇」,後來范巽綠與蕭美琴被基本教義派支持者列入「十一寇」行列,因此被合稱為「十三寇」。

對此,吳怡農強調,不應該以「團結」為名義,來壓制不同的主張,否則組織或國家都無法進步。他認為,在爭執中,一方的保持沈默並不代表被說服,通常只是出於冷漠、疏遠或厭惡。

吳怡農感慨,台灣的民主政治似乎存在一種日益強烈的「互相鄙視文化」,常將不同意見者視為「對方笨、被利用,不然就是叛徒」。這讓他反思不同意見要如何表達,才能不淪為謾罵、要如何反對才能不增加對立或仇恨反而促進理解甚至說服對方。

吳怡農指出,社會學家Arthur Brooks在其著作《愛你的敵人》中的觀點,分享了有效溝通的原則,分別是「勿以侮辱改變想法」、「勿假設對方動機」。

吳怡農指出,科學實驗顯示,嘗試透過侮辱來改變別人的想法是無效的,大多數人反而會因此變得更極端。正確的做法是清楚說明自己的主張為何更能達成雙方共同的目標,才有機會說服對方。

此外,吳怡農認為,質疑對方的動機是「最懶惰的論述」。例如不應因有人說「地心引力存在」就反駁「那是因為你在賣跳傘」,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很少人真正了解對方的動機與處境。

最後,吳怡農強調,應善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感動對方,而不是將其作為攻擊別人的工具,這樣才可能創造對話空間,雖然這些準則做起來絕對不容易,但他會在與家人朋友的爭執上不斷提醒自己,並透過不斷嘗試來尋求改變。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