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梅花專論】黨主席會面只是開始 藍白合作靠譜嗎?

【梅花專論】黨主席會面只是開始 藍白合作靠譜嗎?

曲兆祥/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

上周三(19日)國民黨和民眾黨兩黨黨主席鄭麗文、黃國昌首次舉行藍白合作的會面,引起不少關心台灣政情發展人士的關切,特別是一些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選民,更是盯著看兩黨整體合作的發展。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因此即使是一周之後仍有消息報導上周會談的「內幕消息」;那些報導用「據報導」的處理方式指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堅持藍白合「必須」提名黃本人參選,否則藍白合也就談不下去了。我個人當然未參與該會談,也不了解會談內容,但我也可以「據了解」一下,這種報導基本上是撰稿者根據某些「相關人士」的放話資訊,所做的揣測性報導,而一般這類報導的可信度不高。

藍白合政黨主席會面只是溝通的開始

這一次藍白雙方黨主席會面可以說是正式啟動雙方合作的起手式,主要作用應該是讓雙方人員互相認識,然後才能建立溝通的窗口。即便雙方人員原本就認識,也必須經過這樣的會議,由雙方黨主席正式指派一些人員負責各種工作,通常都是責成雙方的秘書長負責後續的工作層級會議和溝通。會議的另一個功能,就是由雙黨主席公開表述他們對雙方合作的期待和目的,以營造雙方合作的友好氣氛,同時也對社會做出一些說明以釋群疑。從事後的媒體報導看來,19日國、眾兩黨的首次合作會議也的確是這樣的內涵;只不過多了一項,也就是雙方除了由秘書長帶領的工作團隊外,另增加一種由雙方智庫團隊就雙方合作理念進行研究的合作,這是更進一步加強雙方實質合作的具體步驟,也很合適在首次會談裡面提出。

由這些會後新聞媒體所披露的會談訊息,筆者實在看不出來這與黃國昌堅持要選新北市長有任何的相關性。如果黃國昌參選是藍白合作的「必要條件」的話,那19日當天的會談就不是起手式而是談判會議了,那麼雙方見面氛圍必然是緊繃的。可是該次會見從會前到會後,都沒看到雙方與會人員的緊張互動,事後也沒見到任何不愉快的報導,這些跡象顯示19日雙方會談並未涉及實質性的討論。

正常的談判,從政治談判到商業談判,其過程都是由淺入深的,這種程序曾被談判學者形容成由「淺水區」往「深水區」走。這是一種很形象的描繪,確實點出了談判的必經過程,如果真是一開始就陷入深水區,那麼結局肯定就不樂觀。這幾乎已是教科書級別的常識了,以國、眾兩黨菁英的經驗、學識,焉可不知? 所以,筆者幾乎可以肯定,那些放出消息的報導肯定不靠譜。

合作範圍可以是全面性的

既然如此,那甚麼時候才能知道兩黨談判的結果呢?我個人當然不可能準確地去預測日期,但可以用沙盤推演的模式大致推估在2026年春夏之際才可能出現成果;而且22個縣市談判結果極可能是分批次逐步初公布,這是因為各選區的複雜程度不同。其次,期待22個縣市全面性合作也不務實,因為兩黨實力在各選區也不盡相同。再其次,雙方合作範圍可能更加擴大,而不是只鎖定在正副縣市長而已,縣市議員、鄉鎮民代表甚至村里長,也都是可以合作的範圍;縣市政府裡的政務人員或機要職務也都可納入合作範圍,雙方努力把餅做大,那才能創造更多的機會。

合作本質上就有困難的存在,所以不能幻想雙方一下子就可以如膠似漆的融合在一起。

「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是童話故事裡的情節,不是柴米油鹽的真實生活。因此,藍白合必須經過一段磨合、學習、忍讓和創造的過程,這需要的是誠意和耐性,絕對不是造謠生事、誣陷攻擊所能盡其功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