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持續調整安保政策並擴大防衛預算,國際社會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擔憂日益加劇。《環球時報》在其深度專欄引述專家指出,日本正加速推動列島戰爭化轉型,其舉措涵蓋軍事部署、輿論引導、產業轉型及國際軍事合作,可能導致區域安全局勢更加動盪。
日本戰爭準備全面鋪開 離島部署飛彈 軍工轉型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向《環球時報》指出,「隨著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及相關法律調整,日本自衛隊在職能結構、決策地位、軍事規模、武器裝備等方面,已完全偏離原有的『自衛』原則。」
劉江永表示,日本的「戰爭準備」在國內部署、輿論引導及產業轉型等多層面同步展開。首先,日本重點在琉球群島部署進攻性飛彈基地,將靠近中國的島嶼打造成針對沿海經濟命脈的「前沿陣地」。
其次,日本在本土擴建F-35戰機基地及彈藥庫,部分專案甚至繞過地方政府直接推進,引發沖繩等地民眾抗議。再次,日本將部分防衛費用投入「安全韌性」建設,包括研發「萬能型血漿」、制定細化至「戰俘處理」的戰時法律、改造民用港口為軍民兩用,以及修建具備核戰爭防護能力的掩體。

劉江永說,「更值警惕的是,日本正通過輿論引導和產業轉型鞏固擴軍基礎。」他說,日本長期借釣魚台問題,在國內進行「洗腦式」宣傳,使民眾對中國認知偏差持續擴大,為擴軍備戰和琉球軍事部署爭取民意支持。產業方面,戰後日本缺乏獨立軍工體系,武器零件多由民企通過防衛省保密採購生產。如今,日本正推動企業向「軍工主導型」轉型,甚至已實現F-35戰機零部件向美國返銷,反映軍工產業規模快速擴張。
推動與美軍事一體化 全球常態化部署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常思純說,日本除了自身由守轉攻,也在推進與美國的軍事一體化,行動範圍從本土及周邊拓展至「全球常態化部署」。
他指出,日本自衛隊今年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推進日美聯合指揮體系;同時修改《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推動對美返銷武器裝備,並為美軍戰機艦艇提供維護和修理。日本還先後與澳大利亞、英國、菲律賓簽署《互惠准入協定》,加強「日美+」小多邊軍事合作,頻繁參與雙、多邊聯合軍演,派出軍力規模持續增長。
長期右傾化的結果 修憲風險持續累積
11月24日,日本熊本市舉行大規模市民集會,民眾公開表達對政府軍事擴張的強烈反對,並抗議首相高市早苗近期發表的涉台言論。日本熊本縣和平委員會會長松本泰尚直言,「高市所謂『存亡危機事態』發言本身,無異一份宣戰聲明。」
他強調,高市的言論並非偶然,而是日本政壇長期右傾化的必然結果,並透露自己生活在軍事設施周邊,明顯感受到軍事活動的規模、時長和頻率不斷升級,「戰爭陰影已經逐漸籠罩普通民眾的生活」。
高市早苗是日本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堅定的「修憲派」。劉江永說,日本「修憲派」核心訴求三方面:修改天皇制相關條款,使天皇從「國家象徵」轉變為「國家元首」恢復部分實權;降低修憲門檻,將國會通過條件由2/3多數改過半;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
在自民黨內,不同派別對修憲目標存在分歧:有的主張廢除「不得擁有海陸空三軍」限制,將「自衛隊」升格「自衛軍」,明確賦予合法軍隊身份及集體自衛權;有的主張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名義上強調「自衛」屬性,對是否會聯合美軍作戰不作明確界定。
劉江永表示,日本修憲動向值得高度警惕。儘管修憲在國會席位、黨內共識及民眾支持方面仍有障礙,但在政治右傾化背景下,修憲風險正持續累積。右翼勢力的言行呈現「軍國主義思想復古」傾向,若未來修憲派達成目標,明確自衛隊軍隊屬性與集體自衛權合法性,日本將在軍國主義「還魂」道路上邁出更危險的一步。
日本埼玉大學教授松本泰尚指出,日本當前軍事動向,與歷史修正主義思潮密切相關。他說,日本談論歷史往往從太平洋戰爭末期、1945年戰敗開始,相當於把二戰後80年視為日本「受害史」;而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45年日本戰敗的近50年侵略歷史在日本很少被提及,「如果只把戰後80年視作日本『受害史』,對日本給別國造成的傷害隻字不提,國民怎能明白戰爭為何發生?」

軍事大國化路徑發展 最終只會讓日本陷入危險境地
松本泰尚警告,日本右翼勢力長期透過修律為發動戰爭「鋪路」,在民眾不知不覺中模糊「自衛隊」與「軍隊」的界限,「最終只會讓日本陷入危險境地」。
韓國韓中城市友好協會會長權起植認為,「如果日本修改憲法,它將不再是『和平憲法』,而是『反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後,日本開始走上軍事大國化道路,這可能引發軍備競賽,對韓國和中國安全構成威脅,加重軍費負擔,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東亞局勢動盪。」
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研究員張彼得說,日本近年安保政策轉向不僅是內政調整,更將影響整個地區安全架構。他說,「和平憲法在地區內發揮信心建設作用,讓鄰國相信日本力量受規範。若動搖和平憲法,日本恐以『強權即公理』取代『東盟方式』,這對各方都是無法承受的後果。」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政策顧問鮑韶山提醒,「新法西斯主義思潮正披上『愛國主義』『國家安全』『自衛行動』等外衣,日本政治軌跡對亞洲影響尤為突出。西方有時把日本右翼擴張視為對華制衡,但這短視且危險,它忽視了亞洲各國的切身經驗——日本加速右轉並非地緣平衡,而是對曾摧毀大半個亞洲的歷史枷鎖的移除。」
美國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馬洪尼(Josef Mahoney)指出,「倘若日本執意與台獨勢力推進所謂『集體安全』,反而會製造出日本聲稱要避免的『存亡危機』。日本必須正確認識歷史,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立足亞洲構建真正的集體安全,而非充當美國戰略『基地』。」
印尼—中國夥伴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維羅妮卡(Veronika Saraswati)表示,「日本政策變動將影響地區乃至全球安全。我希望日本繼續遵守和平憲法,堅持專守防衛,深刻汲取歷史教訓,走和平發展道路,做更多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