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川習通話釋三大訊號 翁履中:北京已把「統一」寫進對美外交時間表

川習通話釋三大訊號 翁履中:北京已把「統一」寫進對美外交時間表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一罕見主動致電美國總統川普,談及台灣、烏克蘭等敏感議題,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從北京主動聯繫、到雙方通話內容的精準鋪陳,旅美教授翁履中說,這次通話不僅是中美關係新階段的風向球,更可能是北京正式將「統一台灣」納入對美交涉的外交「時間表」。

現任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長期觀察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翁履中指出,這通電話至少透露三個層次的關鍵訊號,其中最重要是——習近平已向美國領導人當面表明,「解決台灣問題」不再只是遠景,而是進入實際時程規劃的階段。

北京主動出手 將台灣問題拉回「戰後國際秩序」框架

這次通話背景複雜,翁履中說,是在中美剛達成貿易休戰、中日因台溫關係升溫而外交緊張,川普則積極推動各方談判以結束俄烏戰爭之際。北京選擇在此敏感時點主動出手,被視為有明確戰略動機。

大陸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通稿強調兩重點:其一,北京願積極參與烏克蘭和平協議談判;其二,再度宣示「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組成的一部分,並刻意提及中美在二戰中曾「並肩作戰」,將今日的台灣議題包裝成「國際秩序延續性」問題,以提升自身論述的正當化基礎。

而根據美媒報導,川普在通話中向習近平表達「理解台灣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此語氣相較華府長年的安全承諾明顯溫和,引起民主、共和兩黨內部疑慮。多位熟悉白宮外交氛圍的學者指出,這顯示北京清楚判斷川普政府傾向避免與中國在台灣議題上正面衝突。

北京判斷川普是「交易型領導人」 台灣恐成籌碼

通話前後,美國國內正在辯論是否放寬對中國高科技 AI 晶片管制,尤其是輝達(Nvidia)向中國輸出次一階晶片如 H200 議題。部分美國官員憂心戰略風險,但川普本人已多次顯露願在晶片議題上與北京交換條件。

翁履中引述多名外交戰略分析人士指出,北京的評估非常清楚——川普不是意識形態型領導人,而是典型的「交易型總統」。對他而言,烏克蘭是投資與回報問題;中東是能源與盟友布局;台灣則是高科技、供應鏈與對中談判的一枚「高價籌碼」。

翁履中分析,北京正是在看準這點,決定前所未有地主動把台灣議題「講給美國總統聽」,並刻意留下外交紀錄讓國際注意。

習近平把「統一」寫進外交時程?

翁履中指出,這次川習通話的第一個關鍵,是「北京罕見主動向美方公開提出台灣問題」,並以戰後國際秩序高度重新界定。這不是內宣,而是向國際表明:中國下一階段的歷史工程,就是完成統一,且已直接告知美國領導人,形成事實基礎。

第二個層次更關鍵:習近平並非只在測試美國反應,而是向華府暗示「統一已進入時間規劃」。他強調,北京目前仍願維持與川普政府的「表面穩定」,包括談稀土、談晶片、談貿易、談烏克蘭,但這種穩定只是「任務前的準備期」。

在北京的邏輯裡,「川普在任期間先累積軍力、擴張海空實力、壓縮台灣國際空間」,等川普卸任後,中國可能視 20272032年為對台政策的「黃金期」。

多名國際安全研究學者提醒,這段期間包括: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關鍵節點;美國可能的政權交替帶來的戰略空窗;台灣經濟轉型與國防改革的壓力交會。翁履 ,這是北京可能認為「穩定又可控」的窗口期。

國會挺台不等於總統挺台 法律與政治現實差距仍巨大

第三個訊號則與美國政治結構有關。雖然美國國會持續推出友台法案、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決議,但多項法案屬「政治表態」性質,缺乏強制性,無法限制總統的外交決策。

翁履中提醒,「如果沒有新版、具強制約束力的《台灣關係法 2.0》,在真正的危機時刻,決定美國行動的仍然是總統,而不是國會。」尤其是川普式領導,更加強化了這項風險。

他強調,美國是總統制國家,外交與國安政策的主導權高度集中在白宮。國會可以施壓、可以喊話、可以公開聽證,但若沒有具體的法律義務,美國總統仍可能在關鍵時刻優先考量自身利益與政治盤算。

台灣須與時間賽跑 穩住節奏才不會被迫選邊

面對北京明確的戰略訊號,翁履中認為台灣不應只陷入恐慌,而是要務實面對三項現實:

一,北京的統一工程不是隨口說說,而是進入外交行程的規劃階段。北京會持續拓展軍力、封鎖能力與法律戰手段,例如灰色地帶行動、經濟施壓等。

二,中美關係短期內不會翻桌,但這種穩定本質上對台不利。台灣必須抓緊時間提升嚇阻力,包括國防改革、能源韌性、數位基礎建設、社會抗壓度等。

三,台灣需避免被「時間表」牽著走,應以自身節奏維持彈性。若台灣準備不足,任何國際情勢波動都可能被北京視為機會窗口。

翁履中強調,台灣的關鍵不是「期待誰當美國總統會更好」,而是能否在 3 5 年內把自身國安與內部治理提升到足以維持自主性的水平。他說,川習通話不是結束,而是序幕。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