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楊渡重砲轟賴清德:如果共產黨是威權 蔣介石是第一個反威權

楊渡重砲轟賴清德:如果共產黨是威權 蔣介石是第一個反威權

總統賴清德近日發文紀念過國共內戰中自裁殉國的將軍黃百韜,並強調「我們應該緬懷的不是共諜」,被外界解讀為暗酸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引發輿論反彈。對此,作家楊渡撰文直言,若賴清德將共產黨視為「威權」,那麼當年反共到底的蔣介石,應算是「反共、反威權的第一人」;若要向黃百韜致敬,「歸根結柢,首先要向作戰總指揮蔣介石致敬」,甚至應該帶全體民進黨黨員到中正紀念堂向蔣介石道歉。

對於賴清德紀念黃百韜,楊渡透過臉書發文指出,賴清德此舉是「提籃仔假燒金」(表裡不一),他說,黃百韜這個在教科書中早已被消失的名字,因賴清德的緣故再次重回公共視野,值得感謝,「但黃百韜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感到很噁心,因為他此刻不是被紀念,而是被利用來說嘴,用來攻擊他曾效忠一生、為之赴死的國民黨」。

楊渡拆解賴清德文章內容指出,前半段描寫黃百韜在徐蚌會戰「面對彈盡援絕仍選擇以生命捍衛信念」,確實符合國軍將領的軍人風範;但賴清德話鋒一轉,將國共內戰包裝成「志士英豪用生命力抗共黨威權」,還強調要警惕「威權勢力對台灣的滲透」,將共產黨直接等同於「威權」。

楊渡質疑,民進黨長年論述中的「威權」,一向指向國民黨、蔣介石與中華民國政權,既然現在又說共產黨是威權,「那當年反共產黨、打國共內戰的蔣介石,算不算是反共黨威權的第一人?那麼賴清德和民進黨是在轉什麼型?有什麼正義?」

楊渡進一步延伸到黃百韜身上,他指出,若黃百韜被定義為「反威權而戰死的英雄」,就必須回頭追問:他究竟是聽誰指揮去打仗?而當時的作戰總指揮恰恰是蔣介石,在這樣的邏輯下,如果賴清德真要向黃百韜致敬,「歸根結柢,首先要向蔣介石致敬」,感謝蔣介石看清共產黨的威權本質,帶領國軍浴血抵抗,「國共內戰慘烈的死傷,奮戰到底,更有蔣介石的一份功勞」。

楊渡進一步反諷,依賴清德的邏輯「蔣介石是不是最有資格當民進黨的『思想導師』?」既然賴清德把黃百韜包裝成「反共威權」的象徵,那麼推演下去,賴清德今天更應該做的,不只是向黃百韜致敬,而是率領全體民進黨黨員去中正紀念堂向蔣介石致歉。

楊渡直言,賴清德選在黃百韜殉國紀念日發文,目的「無非是要諷刺鄭麗文參加秋祭,在共諜吳石上面做文章」。但在他看來,吳石同樣只是國共內戰的犧牲者之一,當年黃百韜戰死之後,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從華北一路到渡江戰役,最終退守台灣,整個歷史脈絡遠比網路攻防複雜沉重。

他接著回顧1949年古寧頭戰役與823砲戰的歷史,提到在風雨飄搖之際,共軍試圖趁勢渡海,發動古寧頭戰役,國軍「拚死抵抗」,加上海象助攻,才擋下共軍,保住台灣安全;之後在國防部長俞大維坐鎮下,國軍又頂住823砲戰的猛烈炮火。

楊渡指出,若真要「追究歷史」,賴清德更該致敬的仍是蔣介石,因為正是蔣介石堅持抵抗,當時還向中共的周恩來傳話,表明若戰事再打下去,國軍最後從金門撤軍,是符合美國利益、讓兩岸長期分離。正是在這樣的戰略考量下,毛澤東才暫停炮擊,讓國軍補給,金門才得以保存,「蔣介石護台目標是統一中國」。

楊渡借用俗諺「吃果子拜樹頭」指出,既然賴清德承認共產黨是威權,而台灣最後得以免於共產黨統治、走上今日民主之路,就應該回過頭「好好拜一拜蔣介石」,感謝當年的反共與建設,使今日台灣有條件舉行總統選舉,「選出了賴清德」。

楊渡認為,賴清德此文只是想藉烈士黃百韜「修理鄭麗文、修理國民黨」,不過他強調,鄭麗文參加的吳石秋祭活動「早已行之數十年」,那是一場由白色恐怖犧牲者與政治受難者共同參與的紀念儀式,參與者中有人是共諜、有人是台共黨人,也有人因228與戰後失望而投入中共地下黨,更有不少青年只是參加讀書會便遭牽連,「他們都是時代的受難者」。

楊渡提到屈原〈國殤〉,認為戰後祭拜雙邊死難者,是對戰爭悲劇的整體反省,如今祭拜國共內戰的犧牲者,「所面對的,乃是歷史悲劇下的所有亡靈,而祭拜亡靈的意義不在於重新區分敵我,而是透過安靈儀式提醒世人:生命的脆弱、戰爭的暴力與死亡的慘烈,「我們要珍惜和平,珍愛生命,寄希望於未來的永久和平」。

楊渡強調,國共內鬥是歷史悲劇,當代人的責任是「記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不是在當下政治撕裂中再次點燃敵我意識,賴清德本意是想用黃百韜召喚新一輪「敵我框架」與戰爭認知,結果卻在論述上自我矛盾,「恰恰相反,他反而是在向蔣介石致敬,向呼喚兩岸和平的白色恐怖犧牲者致敬。」最後,他批評,賴清德不但沒真正修理到鄭麗文,反而「只彰顯了自己錯誤的史觀,羞辱了自己」。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