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報導,烏克蘭在俄烏戰爭中依靠「星鏈」(Starlink)維持前線通信,並取得資訊優勢,引發大陸學界與軍事研究單位密切關注。隨著衛星網路在戰場上的角色提升,陸方近日推演台海可能爆發的科技戰情境,分析在台灣取得星鏈服務的條件下,需投入多大規模電子戰力量,才能對其形成有效壓制。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星鏈系統由美國 SpaceX 建置,是部署在低地軌道的大型衛星星座,運行高度較傳統衛星低,具備訊號延遲小、連線穩定等特性。2022 年俄烏戰爭以來,烏軍大量通信設施遭破壞,基輔政府向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請求協助,支援數千台終端設備,使烏軍在指揮、偵察及無人機操作上維持穩定連線。俄軍雖在初期成功干擾星鏈訊號,但 SpaceX 隨後以軟體與頻率更新化解,使干擾難以持續。
對於星鏈研究,陸浙江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推演若台灣於戰時取得星鏈服務,陸方需以多平台、長時間、大規模電子壓制方式因應。
研究指出,陸方設置的每個干擾設備在最佳情況下,平均可壓制約38.5平方公里的星鏈連線。以台灣約3.6萬平方公里面積推算,若要全面壓制,至少需 935 個同步運作的干擾設備,並必須搭載於無人機或高空氣球,以不同高度與方位同時投射干擾訊號;若採用功率較弱的設備,數量則需大幅增加至約 2000 個。
研究也指出,星鏈具備自動跳頻、衛星快速重組與軟體更新能力,使其抗干擾效果遠強於傳統通信衛星。要削弱星鏈終端的穩定連線,必須以「規模壓制」方式,同步啟動大量干擾平台,包括空中無人機、地面干擾站與長程電子戰裝備,多源並行才能在短時間內對頻段產生壓力。
至於無人機的製造,陸方近年大幅擴展軍民兩用無人機產業,量產能力居全球前列,外界普遍認為其具備部署大量無人機的能力。但研究團隊指出,除數量外,得將百架以上平台同步控制、保持留空時間、整合頻譜,以及避免互相干擾等,並確保干擾波形與星鏈跳頻節奏一致,屬高度複雜的電子戰任務。
隨著戰爭的發展與考慮其未來性,借鑑俄烏戰爭,此戰場經驗已凸顯衛星通信的重要性,星鏈可能在台海衝突中成為關鍵變數;陸方強化電子戰評估,近年來也積極發展北斗衛星系統,顯示衛星網路已被納入台海科技戰的重要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