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蔡鎤銘專欄】美中關係破冰契機:從對抗走向冷靜共存的可能路徑

【蔡鎤銘專欄】美中關係破冰契機:從對抗走向冷靜共存的可能路徑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川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標誌著美中關係進入新一輪的博弈階段。歷經第一任期的貿易戰、科技封鎖與地緣政治緊張,雙方已不再抱持回到互賴時代的幻想,而是逐步接受競爭將成為長期現實。儘管如此,近期的互動顯示,兩國仍有意願維持最低限度的穩定與溝通。本文將以川普第二任期為起點,分析美中如何可能在冷靜中尋求正常互動的可能性。

川習再會:新任期的博弈起點

川普於2025年再度就職後,迅速重申其「美國優先」立場,並延續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政策。然而,與2017年相比,此次的策略更具選擇性與結構性,顯示出美方已從全面對抗轉向「可控競爭」。

10月底釜山的川習會成為新任期的關鍵節點。儘管雙方在晶片、稀土與軍事部署等議題上仍存歧見,但會晤本身即顯示出雙方仍願意維持溝通管道,避免誤判升級為衝突。

美方在會後釋出訊號,表示不尋求與大陸「全面脫鉤」,而是希望建立「公平、可預測的競爭環境」。大陸則強調「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原則,並暗示願意在特定領域恢復合作。

這種「冷而不敵」的互動模式,或許正是未來美中關係的常態。雙方若能在此基礎上建立明確界線與危機管理機制,將有助於降低敵意,維持基本穩定。

美國對外政策的轉向與機會

川普第二任期的外交策略顯示,美國不再僅僅針對中國大陸,而是對全球重新定義其利益與責任。其「解放日關稅」政策,不只針對大陸,也波及逾百個國家,顯示出美國正從「美中對抗」轉向「美國對世界」。

這種轉向,雖然加劇了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卻也為美中關係創造了新的空間。當美國不再單一聚焦於遏制大陸,而是重新思考自身角色時,雙方或可在新的基礎上尋求互動。

歷史經驗亦顯示,美中曾在蘇聯威脅下合作,也曾在全球化浪潮中共享利益。如今,若能共同面對去全球化的挑戰,或可重建某種程度的合作基礎。

全球化退潮與結構性調整

美中關係惡化的根源,並非僅是政策選擇,更是全球化模式本身的崩解。中國大陸在後冷戰時期快速崛起,其非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逐漸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美國則因未能處理全球化帶來的社會斷裂,導致內部反彈,進而轉向經濟民族主義與產業政策。如今,雙方皆不再以效率為依歸,而是強調自主與安全。

大陸雖面臨成長放緩與技術封鎖,但仍在稀土供應與半導體領域取得突破,顯示其具備一定的韌性與反制能力。這種自信,或可促使大陸更專注於內部改革,而非對外對抗。

若雙方能重新定義彼此的敘事,即美國不再視中國大陸為顛覆者,大陸不再認定美國意圖打壓。將有助於降低敵意,開啟更務實的互動。

經濟互信的重構與選擇性合作

過去美中經濟關係高度不對稱:中國大陸依賴美國的金融與技術,美國則仰賴大陸的製造與低價商品。如今,這種模式已被打破,雙方開始尋求更平衡的互信。

川普政府明確拒絕龐大的貿易逆差,而大陸也對美國金融工具的依賴感到不安。即使在2018年貿易戰前,雙方已開始局部脫鉤。

未來的互信,應建立在「選擇性合作」的基礎上。例如,大陸在電動車與電池領域的投資,若能進入美國市場,將促成雙方在製造與技術上的互補。

這種互信模式,比起過去的「高價值輸入—低價值輸出」更具穩定性,也更容易獲得雙方社會的支持。唯有在彼此都感受到利益的情況下,互信才可能持久。

地緣政治的降溫與敘事調整

印太地區的軍事緊張,是美中衝突最具爆炸性的領域。美軍在中國大陸沿海的偵察與航行自由行動,雖具法律依據,卻也可能引發誤判。

若美國能減少此類挑釁性行動,改以衛星等技術手段蒐集情報,將有助於降低軍事衝突風險,同時維持對盟友的安全承諾。

台灣議題亦是關鍵。川普若明確表示反對台灣獨立,將釋出穩定訊號;大陸則可減少軍演,增加兩岸交流。當和平統一仍被視為可能,大陸就不必急於以武力解決。

這種安排,符合川普「促進和平」的全球願景,也讓大陸在民族復興的敘事中,保留更多和平選項。

民族主義時代的互不干擾

美中如今皆由民族主義驅動: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與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雖各自強調本國利益,卻不必然衝突。

事實上,當美國專注於自身發展時,對中國大陸的壓力反而減少。川普第二任期在南海的克制,即是一例。

雙方若能接受彼此的民族願景,並在不干擾對方的前提下推進自身目標,將有助於建立一種「冷靜共存」的模式。這不意味著友好,而是避免敵意。

在此架構下,競爭仍將存在,但可望被納入可控範圍,避免演變為全面對抗。

結語

美中關係的未來,既不可能回到過去的互賴,也不必然走向全面對抗。在全球化退潮、民族主義興起的背景下,雙方有機會建立一種冷靜、有限、選擇性的互動模式。

這需要政策調整、敘事重構與社會支持,更需要領導人具備務實與克制的智慧。川普與習近平的會晤,或許只是起點,但若能把握此一轉折點,美中關係將有可能走出對抗的死胡同,邁向穩定與可預期的未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