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2025年10月1日,美國聯邦政府因國會未能通過新財政年度預算案而陷入停擺。這場關門並非行政技術上的失誤,而是政黨博弈的結果。共和黨主張削減社會支出與移民預算,民主黨則堅持維持醫療補助與教育撥款,雙方在財政優先順序上僵持不下,無法形成妥協。眾議院雖由共和黨掌控,但內部保守派「自由核心小組」堅持附加削支條件,使議長難以整合黨內立場,導致預算案版本反覆修改,無法穩定推進。參議院民主黨提出的支出版本遭到共和黨人數優勢而否決,預算案在兩院間無法協調一致,形成制度性癱瘓。這場僵局反映出美國分權體制在極化時代下的治理困境。
美國政府關門結束的原因
歷經43天的停擺後,政府終於在11月13日恢復運作,主要原因在於政治與經濟壓力的雙重發酵。首先,民眾的不滿情緒迅速升高。數百萬聯邦員工無薪上班或被迫休假,國家公園關閉、護照審核延誤、航空安全人力短缺等問題直接衝擊民生與旅遊業。尤其是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宣布將在40個主要機場削減10%航班容量,引發航空業與商界強烈反彈。達美航空等大型企業公開呼籲國會通過「乾淨的」臨時撥款法案,避免經濟損失擴大。
其次,政治壓力也迫使兩黨回到談判桌。共和黨內部出現裂痕,部分中間派議員擔心長期關門將影響明年選情,開始支持不附加削支條件的預算案。民主黨則在參議院讓步,接受部分開支凍結與審查機制,以換取政府重啟。最終,雙方達成一項臨時撥款協議,將提供政府資金至2026年1月30日,暫時解除關門狀態,並承諾在年底前完成正式預算審議。
美國政府關門的影響
這場妥協雖未解決根本分歧,卻反映出制度內部仍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當政治代價過高時,理性妥協仍有可能出現。但屆時若國會未達成新預算協議,聯邦政府恐將面臨新一輪資金中斷。
政府關門對社會與經濟造成多重衝擊。約90萬名聯邦員工被迫休假或無薪工作,國家公園關閉、食品安全檢查延誤、災害應變能力下降,影響民眾日常生活。航空與交通系統首當其衝,空管與安檢人員士氣低落,航班延誤頻繁,影響感恩節前旅遊高峰。商業信心受挫,企業對政府採購與監管審批延遲感到不安,部分中小企業陷入資金困境。國際上,美國制度穩定性與治理能力受到質疑,頻繁關門削弱美元信任與國債信用評等,影響其全球領導地位。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分析此次美國政府的關門預估使第四季GDP減少約1.5%,延遲的經濟活動為500億美元的,其中約四分之一為永久性損失。
美國政府關門的贏家與輸家
這場政治角力中,真正的贏家與輸家並不容易界定。表面上看,兩黨皆有所讓步,但民眾與基層公務員無疑是最大輸家。他們承受無薪、服務中斷與生活不便的直接後果,卻無法左右政治決策。航空旅客與小企業亦因政策不確定性而蒙受損失,成為制度僵局下的無聲犧牲者。
政治上,共和黨內部的保守派雖成功迫使黨團強硬表態,但也暴露出其對整體治理的破壞性影響,可能在選民中失去中間派支持。民主黨雖守住部分社會支出底線,但在談判中亦被迫接受開支凍結與審查條款,顯示其在參議院的實力難以轉化為主導力。真正的贏家或許是那些主張制度改革的中間派議員與民間團體,他們藉此事件呼籲改革預算審議機制,避免政府再度陷入週期性癱瘓。
這場政府關門再次揭示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矛盾:分權設計雖保障制衡,但在極化環境下卻成為治理障礙。若無法改革預算程序與黨內協商機制,政府關門將成為美國政治的常態,而非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