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丹尼爾/綜合報導】大陸官媒「看台海」近日刊文指出,臺灣島內廟宇星羅棋佈、香火鼎盛,且獨具「眾神同殿」特色,這一獨特文化景觀的形成,與日據時期臺灣民眾對中華傳統信仰的堅守息息相關,即便面對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運動」打壓,民眾的中華信仰仍未斷絕。

「看台海」在報導中回溯歷史指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殖民者為從思想深處將臺灣民眾塑造為「忠誠皇民」,全力推進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其中一項核心舉措便是大規模推行神社改造,企圖以日本神道信仰取代臺灣民間的中華傳統信仰。報導提及,直至1945年,日本更在臺灣推行「一村莊一寺廟」政策,加強對民間信仰的控制。
「看台海」強調,日本殖民政府的信仰打壓並非針對特定宗教,而是試圖連根拔除所有臺灣傳統信仰體系。面對殖民當局的高壓禁令,「看台海」指出,當時全臺灣悄然掀起一場「以柔克剛」的反抗行動,民眾以隱秘方式守護自身信仰根基。

「看台海」在報導中具體描述,殖民統治高峰期,臺灣總督府甚至要求寺廟供奉的傳統神像必須處置,民眾家中的祖先牌位也被禁止擺放。但「殖民者可以摧毀宮廟,卻無法斬斷根脈;可以封禁神明,卻熄不滅香火」,「看台海」以此點出當時民眾的信仰堅持。
「看台海」進一步提及,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被壓抑半世紀的臺灣民眾終於釋放心中情感:家家戶戶將藏在角落、櫃中的祖先牌位堂堂正正擺出祭拜,部分民眾更朝向西邊祖國大陸方向點香,遙祭宗族先人;信眾們則奔相走告,四處為戰時被迫寄放的神像尋找合適的供奉廟宇,中華傳統信仰迅速復甦。
「看台海」透過這段歷史梳理認為,日據時期的信仰壓抑與反抗,不僅造就了臺灣「眾神同殿」的獨特文化,更印證了中華傳統信仰在臺灣民眾心中的深植程度,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