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梅花專論】川普的亞洲行 台灣被邊緣化

【梅花專論】川普的亞洲行 台灣被邊緣化

徐君寶/翻轉教育與行動學習學會特約研究員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正式舉行(10月29~31日)前,川普走訪亞洲。這趟旅程是川普總統第二任期首次的亞洲行,除了先參加東南亞國協ASEAN 2025 峰會外,接著到日本進行國是訪問與新任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會面,繼之到韓國與新任南韓總統李在明會見。最後壓軸的是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因此此行格外獲得各方的關注。

本來,川普在亞洲各國進行國是訪問,是歷任美國總統會採取的外交策略。例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內就訪問了亞洲各國總計有16次,拜登任內也有3次,因此,川普此次的訪問,理應不該受到那麼大的關注。但為何一直到峰會舉辦的前二週,各方都還在猜測川普到底會不會來呢?其原因有:一,川普的行程多變,常到其出發前夕才確定,包含他會造訪哪些國家、會晤哪些人員;二,就算確定總統行程後也還是會改變。川普的個性喜歡經常改變自己的決策,加上他有過非常多次臨時取消重大事務的前例,讓APEC的主辦方韓國非常頭疼;因為韓國也希望儘快敲定川普的行程,藉著APEC峰會,跟美國進行更深入的關稅貿易談判。

 川普亞洲行收穫滿滿  獨獨不「鳥」台灣

 但真正讓這次川普亞洲行,受到這麼多的關注,還是因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甫上任,川高兩人尚未會晤過;現今川普已與高市會見,是否會影響美國未來在亞洲的外交布局,值得關注;同樣的,繼任尹錫悅的南韓現任總統李在明,雖已於今年8月與川普會面過,但兩國對於關稅與韓國投資的金額及項目問題,尚未真正達成共識,因此韓方非常希望藉由此次的APEC峰會「繼續與川普談」。至於川習會或不會,也引起眾多揣測。

其實在APEC峰會舉辦前三週,中國就宣佈加強對稀土出口進行管制,美方也因此祭出對中方再加徵100%的關稅,而報復性關稅實施的日期就在11月1日。因此,如果美中雙方領袖沒有在此次峰會見面並達成協議,對世界經貿的負面衝擊十分鉅大,可能中美雙方都會是「雙輸」:也就是美國拿不到高科技產業需要的稀土,中國也會被課非常高的關稅,美中雙方「實質上」都想避免這種情境。美方在峰會2週前,就一直放消息說川習會見面,但中方遲遲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雙方達成會面事宜協議的訊息,是一直等到上週五(10月24日)才由美國白宮正式發出消息。而消息發布的日期,距離兩國元首真正的會面日期,只剩下短短的6天,這在美中的外交史上大概也是先例。不過,川普只會與習近平見面,隔天就離開韓國,不參加APEC峰會,這代表川普對於其倡議的「單邊主義」態度不變,與APEC所代表的「多邊主義」不同調。在短暫的倉促會面中,是否能夠達成中美雙贏的協議,多少令人懷疑。

川普此次的亞洲行,其究竟想要達成什麼樣的成果呢?第一,對於川普來說,與中國達成稀土、關稅以及毒品(芬太尼)相關的協議,應該是最重要的。而就目前已知的消息來看,似乎美中已經達成某種協議,只待公諸於世而已。其二,川普希望在亞洲獲得更多的「人氣」。確實,各國元首抓住了川普好大喜功的個性,他所到之處各國均以最高規格的接待或投其所好,例如柬埔寨總理洪馬內公開表示要提名川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讓川普備感榮耀。

 清德宗過度仇中抗中反中 反成為魯莽者

 但對於其他亞洲國家來說,例如處於美中交鋒口的南韓、日本,他們更希望透過此次川普的亞洲行,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與利益。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國向韓國、日本進口產品課徵的稅率,已經從原本公佈的韓50%、日46%,降低到韓、日均為15%。相較於韓日,台灣的25%就顯得過高,賴清德政府號稱與美國關係史上最好,25%的關稅是臨時的,未來似乎很難爭取到同日韓的15%;尤其此次川普的亞洲行,隻字未提台灣,與此同時美國時代雜誌(Time)「好巧不巧地」刊出文章,抨擊賴清德是個魯莽的領導者(Reckless Leader);各界認為這些訊息極有可能是美國給台灣政府的一個警告,別為中美關係添亂、添堵!

加上前一陣子在拜登政府任內擔任高級職務的惠頓,也為文指出:賴清德正在失去川普。想來川普政府並不相信賴清德,也證明美國政府的「疑賴論」繼續存在。賴所以被認為「魯莽」,極有可能是其冒進的台獨新兩國論,以致其大陸政策傾向「斷流」。最近公務人員及學校老師赴陸交流,陸委會已宣稱要「嚴懲」,這種視大陸如寇讎的兩岸政策,不利中美關係的「戰略休息」,賴政府看看川普和ASEAN國家及日韓與美國的新合作關係,顯然應該改變認知:仇中抗中不是與美國川普交好的路徑,反而可能是敗筆之作;沒有了筆,台灣連做為美國的筆尖的資格都沒有。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