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國內外文化場館打造永續文化活水

「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國內外文化場館打造永續文化活水

%EF%BC%A3%EF%BC%A1%EF%BC%B3%EF%BC%A9 1024x683 1
「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國內外文化場館打造永續文化活水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20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Accessibi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簡稱CASI 2025)於11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行。國內外知名場館在會議中交換對於文化平權工作的視野和經驗,也展現臺灣近5年來文化場館在文化近用與共融工作的部分成績單。與會人士都認為得到莫大的收穫與感動,也期待這項工作能持續有這樣的實務經驗交流,讓大家具備近用與共融的態度和觀念;因為從設計時就考慮所有人都能融入的場域,是文化永續重要的基礎,也是文化場域未來發展的圖景。

%E8%87%B4%E8%A9%9E 872x1024 1
「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國內外文化場館打造永續文化活水

這場國內文化近用的盛會由博物館界倡議「全人友善博物館」理念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關注所有人都擁有自由參與機會及權益的自由人協會協辦;活動形式包含主題演講、實務經驗及交流座談、圓桌會議以及工作坊等等,匯集了超過2百名國內外知名文化場館的專家學者以及關心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的領域人士。

%E6%96%87%E5%8C%96%E4%BA%A4%E6%B5%81 1024x683 1
「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國內外文化場館打造永續文化活水

國美館陳貺怡館長在致詞時表示,國美館從視障服務示範館開始,很快意識到文化平權工作需要納入更多元的族群,包括身心障礙朋友、他們的照顧者與家人。除了在綜合全人服務、分齡分眾、共學共融等概念下常態性辦理兼顧不同族群的活動,更陸續推出共融展覽,讓所有人都能進入博物館親近藝術。對國內外的博物館和文化場域來說,「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主題,也是永遠追求、需要與時俱進的議題。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是為了成為社會動能,持續推進我國文化近用與共融而舉辦。從這個研討會一開放報名,就得到高度迴響,尤其工作坊短短幾天就爆滿,也顯示了國內文化場域對於如何打造更好的未來,有專業實務知能的高度需求。陳館長也期勵所有與會朋友,共同為文化近用跟共融創造無限可能,打造永續文化活水。

來自歐洲的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義大利威尼斯佩吉.古根漢美術館(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以及來自美國紐約的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都是第一次來到臺灣分享文化近用的主題。

荷蘭國家博物館的近用經理卡特琳娜・德內坎普女士(Cathelijne Denekamp)在主題演講中強調:博物館的近用重點在於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並有歸屬感。除了介紹荷蘭國家博物館豐富多元的文化近用工作之外;卡特琳娜也特別說明了該館創新的組織架構—讓近用經理獨立出來,成為館長的策略規劃幕僚,橫向與所有部門協作。讓整個博物館都對文化近用保持意識,並讓所有部門主管一起制定政策規劃,全面投入文化近用工作的運作。她也提醒:文化近用的無障礙概念,要進入每位員工的內心;對所有人來說,一個無障礙的博物館都是更好的博物館!

義大利威尼斯佩吉.古根漢美術館的艾蓮娜・米納雷利女士(Elena Minarelli),擔任該館教育、獎助與特別計畫經理超過20年,她和美國紐約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的詮釋與近用助理主任凱倫.柏格曼女士(Karen Bergman)共同進行的主題演講,則和與會人士分享了知名的所羅門‧古根漢基金會的跨文化經驗。

艾蓮娜及凱倫分享的文化近用工作顯示:所羅門‧古根漢基金會在不同國家雖然都是私人美術館,卻也都承擔公共服務的使命。由於跨越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各城市的美術館在共同的使命下,依在地特性,優先滿足當地觀眾的需求。凱倫特別介紹纽约古根漢美術館的心靈之眼感官導覽計畫(Mind’s Eye Sensory Guide)。該案結合口述影像描述與環境收音,讓觀眾隨處可以聆聽,同時感受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標誌性的建築特色與悠遊其中的感官旅程。

CASI 2025研討會現場也展示了國美館研發製作的共融輔具和展示檯,它們來自先前大受歡迎的共融展覽「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提供與會者觀摩不同類型共融展示(或稱觸摸輔具)的製作概念以及如何完備一個共融展覽的細節。現場示範協助視障者觸摸的技巧,也讓人意識到共融的場域,是一連串十分細緻的服務設計,是真正重視使用者的需要,以人為本的工作。

現場與會分享的文化場館有不同的規模和類型,透過他們無私的分享以及博物館領域學者們的回應,呈現不同型態和任務的場館,如何規劃、推動近用與共融的工作。現場討論氣氛熱烈,在承襲過去積累、前瞻未來發展,包括未來如何讓障礙族群更好地參與文化創造與展現等。

與會的博物館從業人員紛紛表示,在工作坊及研討會中都得到非常多新的衝擊和豐富的觀念,看到這麼多關心這個議題的文化領域人士齊聚一堂,也覺得非常感動;也因為學習了當前與未來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發展的趨勢,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場館需要努力或改善的地方。三位外國講者在演講開始描述自己外觀以方便視障者認識,則是國內無障礙議事需要學習的作法。

文化部多年來推動文化平權工作,各場館均積極發展多元文化近用服務。國美館作為文化近用示範館所,推動全人友善博物館的理念之外,也積極實踐大館帶小館的工作。本次國際研討會的所有與會人員,都是我國建構平等自由的文化參與、實踐文化永續圖景的生力軍。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