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大代誌】大陸與美國經濟情勢多變 陳松興持續呼籲台商要分散風險

2018年中國與東協峰會,時任大陸總理李克強宣布,實施中國與東協自貿協定的升級版。圖/取自中國政府網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即不斷在公開場呼籲大陸台商分散供應鏈;隨著新冠疫情及美國持續加徵關稅,台商大都採取「中國+1」(在中國以外設立配合工廠)或向中國以外轉移資金,目前留在中國的資金雖然不易轉移出去,但扣除折舊,陳松興認為,大陸台商的損失相對其他外商不算大。

2019年5月8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行的「印太區域:新情勢‧新契機」研討會上,時任永豐銀行資深副總陳松興即指出,過去,大家認為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的可能性低,現在看來是「且戰且走」,若談判失敗,台灣過去擔任美中之間的產業鏈角色,後續可能要面對紅色供應鏈、美國主導的西方產業鍊,兩條線分別的發展,台商要及早做好準備。

相較於製造業,台灣金融業對大陸市場過去快於樂觀,以致曝險嚴重,曾有業者在大陸曝險金額超過淨值的80%而受到關切。但經多年的努力,截至2024年底對陸曝險占淨值逾50%的銀行,僅剩1家;而且,截至2024年第4季,台灣金融業對大陸曝險較2023年再降,減至新台幣9279.2億元,年減11.7%。

展望未來的中美經濟情勢,陳松興指出,人民幣還是有貶值的壓力,目前大約是7.3對1美元,2025至2026年有可能貶到7.4至7.5;但大陸政府也不可能放任人民幣續貶,因為大陸需要進口能源與糧食。

陳松興指出,預期2025年大陸通縮會進一步惡化,為刺激內需、鼓勵出口(抵銷關稅成本),人民幣會續貶;如此一來,進口成本增加,2026年大陸又可能出能通膨,如果不能及時提振經濟成長率,那2026年的大陸經濟就慘了。

至於台商,陳松興建議要注意兩個區域經濟協議的發展前景,一個是歐洲與印度的自貿協定,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2月28日率團訪問印度,就自由貿易協定(FTA)展開談判,如果能達成協定,那全球貿易就可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其次, 3月17日,大陸央行宣布數位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將全面納入東協十國和中東六國,這意味著全球38%的貿易額將繞過美元主導的SWIFT系統,直接進入「數位人民幣時刻」。《經濟學人》形容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2.0前哨戰」,將改變全球金融的遊戲規則。

面對全球經濟區塊的重新洗牌,陳松興建議政府和台商,未來的布局要更加「在地化」,而非「全球化」。

梅花新聞網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