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7日上午於台北婦聯會國際會議廳舉辦「2025抗癌圓夢助學金」頒獎典禮,宣布自1997年至今年已累計捐助超過新台幣3億元,陪伴16,768名罹癌學生與家庭走過漫長治療之路。基金會強調,希望每一位罹癌孩子都不必獨自面對疾病,也不讓任何一位父母因喪子之痛而孤立無援。
今年典禮邀請多位抗癌學生代表出席,包括宜蘭南屏國小原民血癌小畫家賴可蜜、罹患淋巴罕見癌症的高中生心理師志工藍亞庭等。他們以自身故事鼓舞現場來賓,展現「活著就是勝利」的生命力量。

基金會董事長、律師郭盈蘭表示,依據全球醫療統計,每1萬人約有3人罹癌。雖然台灣少子化加劇,但因環境變遷,兒少癌症案例並未減少,估計每年新增約580名罹癌學生,其中以血癌、腦癌、淋巴癌及骨癌最為常見。
她指出,罹癌家庭在醫療上承受極大壓力,尤其部分健保未給付的新療法費用動輒數十萬、上百萬元,往往迫使家庭陷入困境。基金會也因此啟動多項募資與補助計畫,希望彌補治療缺口。
今年受矚目的得獎者之一,是現就讀桃園高一的藍亞庭。自國小起便與罕見淋巴癌對抗,歷經12次化療、13次標靶治療、40次質子放射線療程、52次免疫療法、骨髓移植,累計自費醫療支出超過500萬元,幾乎壓垮整個家庭。
儘管如此,藍亞庭仍在治療間隙考取心理相關證照,立志成為心理諮商師,陪伴更多病友走出陰霾。她也在現場分享:「走到今天,就是勝利。」基金會並率先捐贈她的勵志新書2000冊,發起「一書一愛」公益義賣,希望協助募得更多救命基金。
活動中,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罕見含淚談及自身抗胃癌歷程,透露過去從未公開的治療細節。他鼓勵在場的罹癌學生:「你們的勇敢,是大人都要學習的。活著,就是希望」。婦聯會主委雷倩及百歲常委秦舜英也到場力挺,希望社會共同支持弱勢癌童家庭,讓「用愛抗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被看見的行動。

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回顧成立初心。自己因兒子周大觀罹癌離世,將其生命最後的42首詩集結成《我還有一隻腳》,至今已被翻譯成48種語言,在全球貧困地區持續產生影響力,尤其是菲律賓、印尼及非洲等地的35萬名弱勢癌童。
然而,近年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基金會小額捐款下降六成,募款面臨挑戰。他呼籲民眾捐贈電子發票至愛心碼 525(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用日常的小力量,幫助更多孩子續命。
除公開頒獎的10位代表性受獎者外,仍有數百名罹癌學生因隱私或病況選擇不公開。基金會將於農曆年前後,透過「送愛到全國大小醫院」活動逐一送達助學金,確保每位罹癌孩子都不被遺落。
28年來,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從未中斷助學金計畫,累計投入超過3億元,成為台灣罕癌及兒少癌症家庭的重要支持力量。基金會表示,未來將持續串連社會善意,陪伴每位罹癌學生勇敢迎向生命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