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是義士還是叛國賊?王水泊《他們選擇了中國》刻劃戰俘故事

是義士還是叛國賊?王水泊《他們選擇了中國》刻劃戰俘故事

加拿大籍華裔導演王水泊,拍攝了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講述韓戰結束後22個英美戰俘留在中國大陸,面對兩種意識型態之間的掙扎。王水泊今天(18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與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討論兩岸議題,直言在大時代的悲劇之下,戰爭沒有贏家。

王水泊18歲就想當導演,30歲到加拿大後,受兩屆奧斯卡獎得主、加拿大著名動畫大師弗雷德里克貝克(Frederic Back)邀請,成為其唯一的助手,1998年並以短片《天安門上太陽升》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該片是自傳體動畫紀錄片,講述這代人從紅色夢到美國夢的心路歷程;這也是他創作中恆常的主題新移民在不同文化地域的衝擊東西方文化下的碰撞與角色。

《他們選擇了中國》源自於王水泊小時候的經驗。那是1971年的濟南,王水泊在兒童藝術中心學畫畫時,見到一位穿著工作服騎著腳踏車的老外,名叫溫納瑞斯是韓戰的美國戰俘,3年戰俘營生活後,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選擇留在中國。當時像溫納瑞斯這樣留在中國的有21名美國戰俘1名英國戰俘。

1966年大陸文革這些外國戰俘多半回到美國被以叛國罪開除軍籍,在美國社會也很難生存。王水泊說這就是冷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人性百態,令人感嘆。影片結尾,王水泊表示,對他來說,他們是一些「試圖在敵人之間建立橋樑的英雄」,不應該被遺忘。

陳學聖表示,《他們選擇了中國》有兩大啟發:第一,片中美國黑人士兵亞當斯,在美國由於種族問題沒有受過好待遇,來到中國才被平等對待。冷戰時美國民權運動還在起步階段,社會主義對有色人種是有吸引力,這是大時代的特殊狀況;第二,台灣過去強調的14千名反共義士,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陳學聖曾採訪一名士兵,在日本殖民時當日本兵,戰敗後被俘;國共內戰後送大陸打仗又被共軍俘虜;抗美援朝時為換取自由加入志願軍,後又被美軍俘虜,他選擇回台灣,就成為反共義士。繞了一大圈、橫跨數十年回到家,今非昔比,這是大時代的悲劇,戰爭沒有贏家。

何志勇認為,探討歷史是為了溯古追今、展望未來,歷史要客觀了解,不能任由政客詮釋。現在兩岸關係不佳,雙方常常誤判,大家都說「兩岸要對等交流,然而去年一整年陸客來台僅38.2萬人次,比最盛時期的2015420萬人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此缺乏民間交流,怎麼可能消彌雙方誤會?他呼籲民進黨政府重新看待兩岸關係發展,才是正辦。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