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蔡鎤銘專欄】核武警鐘再響 全球正走向新一輪軍備競賽

【蔡鎤銘專欄】核武警鐘再響 全球正走向新一輪軍備競賽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 年 10 月 29 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社群媒體上宣布,已指示國防部「立即開始美國核武器測試」,聲稱不能讓美國成為「唯一不測試核武的國家」。此舉震撼國際,也立即引發美國內部與外界的強烈反應。美國能源部隨後澄清,目前僅是武器系統相關的安全與可靠性測試,並非實際核爆實驗,但爭議已點燃了沉寂三十多年的核火藥庫。這場政治風暴不僅挑戰《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的精神,更揭開全球核秩序可能重組的序幕。

全球核庫回升:冷戰後的逆轉趨勢

根據國際反核武組織(ICAN)與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估計,2025 年全球約有 12,100 枚核彈頭,其中約 9,500 枚屬於軍事庫存,超過 90% 由美國與俄羅斯掌握。冷戰結束後核彈數量雖一度下降,但自 2020 年代中期起出現回升趨勢,顯示各國正在更新或擴充核武庫。

美國目前擁有約 5,044 枚核彈頭,俄羅斯約 5,580 枚。兩國仍保有絕對優勢,但雙方均投入巨資進行現代化升級。美國正推動「哥倫比亞級」核潛艦與「民兵 III」導彈更新計畫;俄羅斯則持續部署「薩爾馬特」洲際導彈並發展高超音速載具。

中國大陸的核力量成長最受關注。美國國防部預測,大陸核彈頭數量將由當前約 500 枚增加至 2030 年的 1,000 枚。大陸同時建設數百個新的洲際導彈發射井,並發展核三位一體能力,包括陸基導彈、潛射核彈與遠程轟炸機。雖然北京方面強調其核政策仍屬「最低限度威懾」,但外界普遍認為其戰略目標已超越單純防禦。

軍控體系崩解:舊條約失效、新規則未立

冷戰時期建立的軍控框架正快速鬆動。《中程核武器條約》(INF)已於 2019 年失效,《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也將於 2026 年屆滿,而美俄之間缺乏新的談判進展。

這些協定的崩解使核競賽的制度性約束幾乎消失。當川普宣稱要恢復核試驗時,克里姆林宮立即否認俄羅斯有同樣計畫,但也暗示「若美方行動,俄方將不排除任何選項」。中國大陸外交部則呼籲美方「維持核試驗暫停共識」,顯示各方對核試驗重新開啟的憂慮。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至今仍未生效,因包括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內的關鍵國家尚未批准,致使《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遲遲無法生效。一旦美國率先進行核爆試驗,將等同正式撕毀長達 30 多年的默契,勢必引發連鎖反應。

多極化競賽:技術、地緣與威懾的三重推力

今日的核競賽已非冷戰兩極格局,而是多極化的技術角力。美國、俄羅斯與大陸分別追求核現代化與威懾優勢,同時印度、巴基斯坦、北韓等國也在強化核能力。英國與法國則維持有限但高效的核威懾。

人工智慧與太空技術的導入,進一步改變核態勢。AI 輔助決策可縮短指揮反應時間,但也增加誤判風險。高超音速武器、量子偵測與自動化預警系統,使核威懾進入「高速決策」時代,一旦出現錯誤判斷,可能在數分鐘內引爆衝突。

此外,地緣政治的對抗也推動核武升級。俄烏戰爭延長、西方對俄制裁持續,使莫斯科更依賴核威懾維繫國際影響力;印太地區則因美中角力與台海緊張而提升核風險。川普強調的「核優勢回歸」與大陸的「戰略穩定提升」構成對稱性升級,區域安全形勢因而更加複雜。

風險外溢與全球代價

若核試驗重新開啟,國際核防擴散體系將面臨嚴重倒退。更多國家可能以安全為由尋求自主核能力。根據專家估算,一次有限度核試驗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仍可能對周邊環境與民生造成長期影響。

經濟層面同樣嚴峻。核軍備投入動輒數千億美元,將迫使各國削減社會與基礎建設支出。美國國會預算局預估,核現代化計畫在未來 30 年可能耗費逾 1.5 兆美元。對仍受通膨壓力困擾的經濟體而言,這是一場沉重的財政賭注。

同時,全球核試驗若再度頻繁,恐導致民間反核運動與地緣衝突升溫。歐洲與亞太盟國將被迫在「安全信任」與「道德合法性」之間作出艱難選擇,核外交可能再度取代經濟合作成為主導議題。

避免災難:重啟對話與技術治理

避免核競賽失控,需重新建構多邊對話與監管機制。首先,美國與俄羅斯應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並邀請大陸參與新的戰略穩定對話。其次,各國須恢復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政治支持,建立具強制力的國際監測體系。

科技治理也是關鍵。AI 與自動化系統應受到跨國規範,確保核指揮鏈的人為監控不可被完全取代。太空與網路監控平台的資料共享,亦有助於降低誤判風險。

民眾意識與輿論監督不可或缺。透明化核政策、限制機密濫用,才能讓核威懾不至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對台灣與東亞而言,更應持續關注核態勢演變,推動區域安全對話與核風險評估機制,避免被動捲入核恐怖的邏輯。

結語

當前世界正處於核軍備新競賽的邊緣。川普恢復核試驗的提議或許只是政治信號,但其象徵意義足以撼動全球戰略平衡。冷戰後建立的核控制秩序正在崩解,而多極化大國競逐、技術革命與地緣對抗交織,使核風險呈倍數擴張。

核武並非單純的軍事工具,而是關乎全人類生存的選擇。唯有重啟信任、恢復制度、建立科技治理與公民監督,才可能阻止歷史重演。否則,下一場核爆聲或許不再是試驗場的回音,而是全球安全體系崩塌的警鐘。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