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陸媒《海峽兩岸》系列 重現李友邦與台灣義勇隊的抗日篇章

陸媒《海峽兩岸》系列 重現李友邦與台灣義勇隊的抗日篇章

由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海峽兩岸》推出的系列專題片《寶島重光》,以「武器、書信、車票、歌聲、香火」五大意象,重構台灣光復的歷史回響與時代啟示。值此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本報特別聚焦專題中呈現的李友邦將軍與其領導的台灣義勇隊,回顧這支由台灣子弟組成、投身中國大陸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歷史篇章。

李友邦(原名李兆基;歷史記錄中亦見「李有邦」等寫法)1906年出生於台灣,家族自福建同安遷台。少年時期因親身遭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歧視與暴力,心中埋下反抗種子。該專題片並展示了他早年在庭院所寫下的抗日誓言,強調這句書寫不只是願望,而是貫穿一生的信念──「要實現台灣光復,回歸祖國」。

抗戰期間,李友邦認為「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並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影響下,於浙江金華成立台灣義勇隊,並組建台灣少年團,活躍於浙江、福建等抗日前線。台灣義勇隊起初人數約三十餘人,戰時逐步擴充;到1945年,隊伍規模已發展到超過380人。義勇隊不僅參與武裝行動,更以醫療服務為重點,在金華、徐州、南溪與福建建陽等地創辦多所台灣醫院,為軍民提供免費診療,深受當地百姓稱頌為「台灣醫生」。

台灣義勇隊起初人數約三十餘人,戰時逐步擴充;到1945年,隊伍規模已發展到超過380人。圖/取自央視影片截圖

台灣義勇隊起初人數約三十餘人,戰時逐步擴充;到1945年,隊伍規模已發展到超過380人。圖/取自央視影片截圖

專題片並指出,為團結散居大陸之台灣抗日力量,在共產黨協助下,台灣各抗日團體於1941年在重慶聯合成立「台灣革命同盟會」,宣誓效命疆場、要求收復台灣。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李友邦曾對同袍表示:「今天我們可以堂堂正正回家鄉,去見父老兄弟了。」此言被片中受訪者反覆引用,作為台胞在民族大義中付出與盼望的寫照。

在節目採訪中,接受訪談的李家後代回憶,李有邦一生奉行「為國為民」的信念,常說:「一個人的生命可分精神與軀殼兩種,如果能為國為民而犧牲,其精神永存世間。」這段話成為家族與義勇隊戰友對其評價的核心。

《寶島重光》以具象化的五大意象連結個人記憶與集體史,既還原台胞在抗日時期的實際參與,也凸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過程中的敘事定位。專題製作團隊藉由實地走訪、翻閱第一手史料與採訪後代,將李友邦與台灣義勇隊的故事置於更廣闊的歷史縱深中,試圖回答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歷史關聯與時代意義。

隨著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報導的推出,該系列片不僅為大眾重現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也為當前兩岸記憶的傳承與歷史敘事提供了新的視角。報導認為,回顧這段歷史有助於理解戰時台灣人民的選擇與貢獻,並在今日的紀念語境中,承繼那份以國家與民族為念的歷史精神。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