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談台港航運談判內幕 張良任:兩岸有善意才會有對話

談台港航運談判內幕 張良任:兩岸有善意才會有對話

前陸委會副主委張良任6日在一場座談會上分享他在1997年主導台港航運談判的經驗,回顧當年在香港回歸與兩岸緊張關係的夾縫中,如何以靈活授權與務實協商,化解即將斷航的危機;他語帶感慨地說,兩岸能否重啟對話,不在技巧,而在「有沒有善意」。

張良任本來是旁聽在政治大學舉辦的「兩岸關係的談判協商:從回顧中找解方」座談會,現場被邀請上台分享時,做以上表示;座談會由對外關係協會與政大外交系共同舉辦,與會者有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與前外交部長林永樂等多位具兩岸談判經驗的前官員。

曾擔任駐印尼、以色列大使的張良任一上台先自我介紹,笑稱自己與外交淵源深厚,1968年自政大外交系畢業,也是東亞所首屆學生,1990年陸委會成立後,從新聞局調入,歷任多個單位主管;他感嘆,如今的兩岸情勢幾乎「回到國統綱領之前」,那句「以交流促進了解、以互惠化解敵意」早已成為歷史,「兩岸關係沒了,香港也只剩觀光往來」。

談及1997年主導的台港航運談判,張良任指出,當時他擔任陸委會港澳處長,香港回歸前夕,正逢中英談判敏感期,又緊接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兩岸官方往來幾乎停擺,而當年台灣與香港的貿易額遠高於與大陸的往來,一旦7月1日香港回歸後航運中斷,對台灣出口體系將是嚴重打擊。

「我們的目標很單純,就是讓船能開、貨能運,要『船過水無痕』地解決問題。」他回憶,陸委會當時提出制定《台港關係條例》並優先推動航運協議;然而,在沒有正式管道的情況下,他創造出前所未見的「三層授權」模式——由陸委會授權海基會,再由海基會授權他「本人」出面談判。他認為,這項安排雖非傳統體系做法,但最終讓談判得以展開,「至少開始進一步滾動事情」。

1997年2月,台港雙方在香港進行第一輪談判。港方代表開場即強調「一中原則」,我方立即抗議,重申航運是技術性、事務性議題,不應升高為政治問題。張良任當時直言:「你們要記得,七月一日董建華上任第一天若斷航,這帳誰扛?全世界都在看香港能否真正『高度自治』,台港航運就是試金石。」港方最後聽勸讓步,暫時擱置政治宣示。

張良任笑說,之後,雙方進入非正式溝通,「港方首席代表愛打高爾夫,我就邀他到國華球場,一邊打球、一邊談判,把問題一條條打開。」同年5月,第二輪談判在台北舉行,終於解決最敏感的「掛旗問題」。依國際海洋法,船舶不得無旗航行,但台灣船不可能掛五星旗,港方也不會承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雙方反覆討論多種方案未果,最後決定務實處理,台灣船進港暫不掛旗,香港船來台只掛香港特區旗、不掛五星旗。這項「暫時安排」一暫停就是幾十年,卻讓台港航運在香港回歸後無縫延續,貿易不中斷。

張良任說,那場談判的經驗讓他體會,關鍵從不是技巧,而是態度;他歸納出三點:有善意,壞解方也能變成好解方;沒有善意,再好的設計也沒用;而民間先行、官方接手的「雙軌模式」及「創造性模糊」的處理方式,才是務實外交的真功夫。

座談會中,蘇起也警告,台灣應透過民主程序「自救」,尋找與大陸共存共榮的道路;他直言:「台灣對美國不值錢,對中國卻值錢,若讓中美自行交易,台灣一定被低價賣出。」他呼籲,若三黨能合作透過民主程序為台灣找路,不打仗、不依賴他人,結果會比讓美中決定更好。

曾作為「辜汪會談」主要籌備者的邱進益則表示,現在的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卻也沒提出替代方案,「兩岸沒有來往,怎麼談判?怎麼讓對岸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他憂心兩岸隨時可能擦槍走火,並批評只強調「互不隸屬」等於切斷歷史與文化血脈,「時間真的不多了。」

「馬習會」主要籌備者的夏立言則回憶,2008至2015年間兩岸幾乎所有部長級官員都見過面,唯獨領導人未會晤。2015年10月的「夏張會」上,陸方主動拋出領導人會面意願,最終促成「馬習會」。他說,「馬總統當時已明言,要建一座橋,讓之後的領導人照這條路走,就不會有衝突。」他強調,若沒有九二共識,「那樣的會面根本不可能發生。」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