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故宮百年系列四】故宮貓:紫禁城「活文物」的百年守護

【故宮百年系列四】故宮貓:紫禁城「活文物」的百年守護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在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外,許多經過故宮文創商店的遊客,會和門前的四個貓塑像合影留念。而一旁的角樓咖啡廳中,不少顧客將一隻御貓手辦擺在咖啡杯蓋上拍照——這是當下最為流行的故宮游打卡方式。貓,已成為故宮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公眾與故宮互動的「橋梁」,為肅穆的宮牆增添了溫暖和活力。

如今,故宮「擼貓」「拍貓」儼然成為一股風尚。不少遊客舉著手機沿著「故宮擼貓地圖」追隨貓的身影,還有遊客總結出牠們經常出沒的地點,如頤和軒、御花園等地。近日正值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期間,「下午排隊、晚上觀展」成為常態,故宮貓也成為不少遊客在夜幕中偶遇的驚喜。北京導遊李雯告訴記者,「我帶外國遊客去過許多次故宮,但都是白天。這次晚上十點多觀展結束,我第一次見到宮貓,特別激動!」

遊客所見,其實只是故宮貓世界的「冰山一角」。暮色四合,紫禁城的朱門緩緩關閉。白日里喧囂的人潮退去,空曠的宮殿間,忽而傳來輕微的草葉晃動,故宮的「夜班衛士」悄然登場。毛色各異的貓,輕盈地穿梭於紅牆金瓦之間,開始了它們延續數百年的夜巡。

穿梭在故宮中的貓,並非今日才有的景象。追溯至明清兩代,貓便已是紫禁城的「常住居民」。最初,它們是盡職的「捕鼠官」,守護著龐大的木質宮殿群和糧食倉庫。深宮歲月漫長,這些毛茸茸的生靈逐漸融入宮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作為「資深貓奴」,至少養過10餘隻貓,還親自為它們起名。清寧、翻雪、普褔、妙靜等小貓形象,被師從郎世寧的西洋畫師艾啓蒙,繪製成《狸奴影》畫冊。

圖為故宮小貓文創。圖/受訪者提供

圖為故宮小貓文創。圖/受訪者提供

在明清時期的後宮,豢養小貓是嬪妃宮女的休閒娛樂方式。小貓們被登記在「花名冊」上,詳細記載了牠們的名字及生辰,每月有「俸銀」,由專人負責飲食與調教。清道光年間的貓名冊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朝代更迭,帝制終結。1925年,這片宮城從帝王禁苑變為開放的文化空間。據媒體報導,當時部分宮廷貓也回歸到市井百姓之間,部分依然「駐守」在故宮。如今,故宮博物院仍有將近200隻貓,有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宮廷貓的後代。故宮,以最大的包容接納了這些歷史的「同行者」。

「我院裡的同事們戲稱故宮貓為『大內咪探』。」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每日夕陽西下,隨著故宮閉館,故宮貓就開始「巡邏」「放哨」,出沒於紅牆黃瓦間,幫助故宮「防鼠」,進而保護了古建築的安全。紫禁城72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沒有發現過一隻老鼠,也沒有出現古建築木構件被老鼠咬壞的問題。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說,整個紫禁城沒有一隻老鼠,貓功不可沒。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王津修補好皇室的精美鐘錶,照例打開故宮深處鮮為人知的門鎖,在台階上倒上貓糧,和宮廷御貓後代一同享受北京的暖陽。這一場景滿足了不少觀眾對「理想工作」的想象。現在,在工作人員眼中,小貓們不僅是同事,更是朋友,他們自發為小貓取名、投餵、治病。故宮,這座昔日的皇家禁苑,因這份雙向的守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人情味。

在社交媒體上,故宮貓的形象被更多人熟知。故宮博物院官方在微博曾推出#宮貓記#欄目,以漫畫形式介紹貓的日常趣事。「鰲拜」「白點兒」「小崽兒」等明星貓,不僅成為「網紅」吸引眾多粉絲,也讓「尋貓」成為不少遊客遊覽故宮的一部分。天南地北的遊客,寄來貼著「慈寧宮鰲拜收」「頤和軒小崽兒收」標籤的貓糧包裹。人們在古老宮殿與小動物的邂逅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親切感。

這種關注也催生了故宮貓的文創IP。故宮出版社出版了以貓為原型的系列繪本「故宮宮喵家族」,小貓與宮殿一同出現,把歷史與童趣結合。這些「宮喵」形象還出現在了北京的觀光巴士和游船上。2023年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歌舞劇《貓神在故宮》,劇中穿越時光守護紫禁城的小貓「寶貝兒」,將「守護」的主題賦予舞台。據悉,今年該劇在上海、北京、廣西北流、安徽馬鞍山等城市巡回演出。編劇馮俐說,希望這隻貓能帶著故宮故事走向世界。

故宮貓雖非館藏珍寶,卻是一種「活的文物」。正如故宮博物院百年不只是建築與文物的紀念,這些貓的存在,也為這段歷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待續)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