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內蒙「治沙特種兵」黑豬變身拱沙、施肥、播種 植被覆蓋飆升至96%

內蒙「治沙特種兵」黑豬變身拱沙、施肥、播種 植被覆蓋飆升至96%

在內蒙古部分退化草場與沙化地帶,一項結合養殖、治沙與生態修復的新模式近年來效益顯著。利用散養黑豬「拱地」的習性,成功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草籽萌發,讓原本植被覆蓋率不足5%的沙地,最高提升至90%以上,被形容為「最會治沙的豬」。

《內蒙古日報》報導,這種方式源自牧區的自然觀察。黑豬在沙地拱土、排泄後,原本光禿的坡面竟長出成片草地。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環境研究團隊、北京林業大學沙地生態研究人員隨後介入調查,證實豬隻活動確實能改善沙地微環境。

太陽能場域加入黑豬養殖,效果良好。圖/取自瓴麟科技微信公眾號

太陽能場域加入黑豬養殖,效果良好。圖/取自瓴麟科技微信公眾號

研究指出,黑豬對沙地的修復效果主要來自三項行為。首先,黑豬天生是鬆土能手,豬鼻拱地深度約5~15公分,可打破沙地板結層,提高雨水滲透率、減少地表風蝕。一頭散養豬一年可留下約400~500公斤糞肥,含氮、磷、有機質含量高,是沙地最缺乏的營養來源。科研人員在飼料中混合黑麥草、羊草等耐旱草籽。草籽經消化後隨排泄物散布,萌發率提高約30%~50%。

在輪牧管理下,豬群治沙效率明顯。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2024年示範區監測數據,部分試驗地塊的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提升至最高96%。

除了治沙外,散養於沙地的黑豬因運動量大、攝食多元,肉質也更受市場青睞。

據通遼市農牧局2024年品質檢測結果,沙地散養黑豬的肌苷酸(風味指標)含量約為普通豬肉的4~6倍,售價可提升30%~50%。內蒙古赤峰當地牧民表示,治沙區養豬後「一年能多賣好幾萬人民幣」,治沙從原本的「花錢工程」變成「能賺錢的生態產業」。

在內蒙古部分退化草場與沙化地帶,利用散養黑豬「拱地」的習性,成功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草籽萌發。圖/取自瓴麟科技微信公眾號

在內蒙古部分退化草場與沙化地帶,利用散養黑豬「拱地」的習性,成功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草籽萌發。圖/取自瓴麟科技微信公眾號

近年大陸北方沙地大量建置太陽能電站。內蒙古、寧夏及甘肅多地陸續推動「太陽能板下種草、草地上養豬羊」的生態管理方式,利用太陽能遮蔭減少蒸發,再透過畜牧改善土壤,形成循環效益。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初,區內已有超過30萬畝太陽能場域採用「太陽能+生態治理」方案,其中部分示範區加入黑豬養殖,效果良好。

北京林業大學荒漠化治理專家張有明指出:「讓動物參與,是對生態系統自然功能的重建,而不是單純的人為修補。這類模式值得推廣,但更需要科學的輪牧管理」。

從內蒙古當地牧民笑稱,這批在沙地裡奔跑的黑豬已成為真正的「治沙特種兵」,不只讓沙漠變綠,也讓生活變得更富足。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