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前扁辦主任陳淞山:台灣民意轉向避戰求和 「疑美」升溫 盼兩岸談判

前扁辦主任陳淞山:台灣民意轉向避戰求和 「疑美」升溫 盼兩岸談判

扁辦前主任陳淞山在《美麗島電子報》發文說,在兩岸情勢持續緊張氛圍下,台灣民意正出現微妙變化。根據美麗島電子報10月20日至22日最新國政民調,儘管總統賴清德的信任度與滿意度已暫時回穩,但民調顯示,多數民眾認為應恢復兩岸談判、減少對美依賴。

美麗島電子報日前發布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歷經大罷免挫敗後,信任度與執政滿意度分別回升至41.7%與40.1%,民意危機暫時化解,民進黨好感度也反彈至38.6%,超越國民黨(35.7%)與民眾黨(32.6%)。

分析指出,這波回升主要源自執政黨近期未犯重大錯誤,黨內紛爭趨緩,而藍營陷入黨主席選舉爭議、白營則受黃國昌「狗仔風暴」拖累,使政治氛圍相對穩定。

在兩岸關係民調中,民眾普遍認為兩岸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血緣關係及宗教民俗等方面仍具5至6成相似度,與過往趨勢大致相同。但與2013年相比,「血緣關係」認同下降11.1個百分點、「宗教民俗」下滑6.4個百分點,顯示台灣社會與中國大陸的情感距離正逐漸拉遠。

部分觀察認為,宗教團體人士(特別是一貫道信眾)近年赴中交流後失蹤或被拘留的事件,也加深民間對中國的不安。至於「社會生活與價值觀」及「制度與意識型態」的相似性認同仍偏低,分別僅16.6%與6.4%,凸顯「中國式現代化」在兩岸民意交流上仍難突破政治瓶頸。

六成不認為兩岸必將開戰 「為台犧牲」意願明顯下降

關於兩岸可能爆發軍事衝突問題,有60%民眾不同意「兩岸最終難免一戰」的說法,僅31.4%同意;相對於2021年4月的數據(不同意54.2%、同意39.6%),不認同比例上升近6個百分點,顯示更多台灣人傾向認為應以和平方式解決政治爭議。

同樣地,在「為避免被中共統一,必要時願為台灣犧牲生命」的議題上,不認同者升至53.2%,認同者降至40.8%。與四年前相比,反對比例增加約3至4倍。此趨勢顯示,多數民眾對戰爭的恐懼已超越反統一的情感,對於捲入戰火的代價有更深層的憂慮。

近六成支持恢復談判 「倚美論」信任度下滑

民調也顯示,高達58.3%受訪者支持「兩岸政府恢復談判並放寬民間交流」作為維護台灣安全、避免戰爭的主要手段;28.2%支持「增加國防預算、購買武器」;僅3%主張「全力配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要求」。

這反映「避戰」成為主流共識,台灣社會普遍認為軍購無法真正提升防衛力,而對美國可能出兵協防的信任度亦逐漸下滑。部分民眾對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及其「美國優先」取向存有疑慮,導致「倚美」信念進一步動搖。

民意主流:不知為誰而戰,寧願求和避戰

綜合分析,台灣民意的變動與多重因素交織有關。內部的朝野惡鬥、政治撕裂與領導風格變化,加上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牽動,以及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的國際背景,都影響了台灣社會對戰爭與和平的態度。

目前的主流趨勢可歸納為「避戰求和」──許多民眾坦言「不知為誰而戰」,更擔憂若戰爭爆發,台灣將成為被放棄的「棄子」或「政治孤兒」。

尤其在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灣核心產業可能被當成政治籌碼的情況下,「疑美」情緒再度升溫。當「疑美」與「恐中」同時在社會心中擺盪而難以平衡時,民眾對未來的信賴與依靠,似乎比以往更為脆弱。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