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合會(APEC)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慶州拉開序幕。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高調宣稱,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一項「極好的」(fantastic deal)貿易協定,這一表態點燃市場樂觀情緒。但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會長譚森(Sean Stein)卻潑他一頭冷水,他說,川普要實現這「美夢」,須「將時鐘倒轉」回貿易戰爆發前狀態,也就是川普首任2018年4月1日「解放日」關稅實施之前。
《南華早報》今(27日)引述譚森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言,談話也引發華爾街與北京商界熱議。據報導,譚森25日(周六)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圓桌討論中,剖析當前中美貿易談判的「本質」。
他說,「情況已相當清楚接下來發生什麼事,90天關稅暫停期毫無疑問會延長,川普只會向中方提出三項具體要求:一是解決芬太尼(fentanyl)濫用,二是恢復對美大豆採購,三是確保稀土的供應鏈穩定。」譚森說,問題在這些事之所以不得不提,正因川普先挑起那場貿易戰。對川普來說,一筆「極好的」協議,就是把時鐘撥回「解放日」關稅實施前的狀態。這番話不僅戳中貿易的痛點,也反應出美國商界對川普2.0政策的不滿。
報導回顧歷史指出,2018年川普政府以「301調查」為由,對中國價值數千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引發連鎖反制,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美農民損失慘重。美國農業部估計,貿易戰爆發後,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量銳減80%以上,直至今日仍未完全恢復。譚森的評論,無異敲響一記警鐘:如果川普執意將「勝利」定義為單方讓步,那麼中美關係的修復將難以為繼。
馬來西亞磋商火熱,領導人會晤指日可待
《南華早報》說,譚森的發言時機耐人尋味。正當外灘峰會在上海黃浦江畔舉行之際,中美經貿高層團隊已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展開第五輪磋商。大陸副總理何立峰率團與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會晤,雙方圍繞多項熱點議題展開「坦誠、深入、富有建設性的交流」。
據新華社27日發布官方聲明,談判涵蓋美國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措施、對等關稅暫停期的延長、芬太尼關稅與執法合作、農產品貿易及出口管制等領域,就解決各自關切安排達成「基本共識」。「雙方同意進一步確定具體細節,並履行各自國內批准程序,」聲明指出,這為後續高層互動鋪平了道路。
美貿易代表格里爾會後評論時樂觀地說,「這輪討論已讓雙方走到一個能促成領導人舉行富有成果的會晤的階段。」他所指的正是慶州的「川習會」。
此次吉隆坡磋商可溯至今年5月以來的中美「關稅休戰」機制。自「解放日」後沒多久,雙方便同意暫停部分關稅實施90天,避免全面升級。但本月稍早,美國以「國全」為由,對中國造船業發動新一輪301調查,並威脅加徵100%關稅,同時對兩家俄羅斯石油巨頭實施制裁,間接波及中俄能源貿易。
川普在飛往亞洲途中記者會透露,他可能與習近平討論中國減少購買俄羅斯石油議題,路透報導,這一「閃電式」施壓讓談判氛圍一度緊張。然而,吉隆坡會談的初步成果顯示,雙方正從「對抗」轉向「務實」,這或許是APEC前的最後一搏。
譚森炮轟貿易戰源頭 川普三要點曝光
作為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掌舵人,譚森的觀點代表美國商界的「主流心聲」。該委員會匯聚超過300家美國企業,包括波音、通用和蘋果等巨頭,它們每年在中國市場的營收高達數千億美元。譚森在峰會上不僅點名批評貿易戰的「自食惡果」,還細數川普的「三要點」:芬太尼管制、大豆採購恢復,及稀土供應保障。
芬太尼議題尤為敏感。作為美國鴉片類藥物危機的「元兇」,芬太尼從中國轉口美國的供應鏈曾引發華盛頓強烈不滿。川普政府要求中國加強執法合作,並考慮對相關進口加徵關稅,但北京已多次強調已實施嚴格管制措施。
大豆問題則直擊美國中西部農民痛點:貿易戰期間,中國轉向巴西採購,導致美國農產品庫存積壓,政府補貼高達280億美元,連美國財長貝森特都承認自己是「豆農」,對此感同身受。而稀土供應是新興戰場——中國掌控全球80%稀土產量,美國電動車和軍工產業高度依賴,若斷供將重創拜登時代的「綠色轉型」遺產。
譚森直言,「這些事之所以不得不提,正因川普先挑起了那場貿易戰。」他將「解放日」視為分水嶺——2018年4月1日,美國首批關稅落地,標誌貿易戰正式開打。七年來,這場「經濟冷戰」已造成雙方累計損失超過1兆美元。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美國消費者每年多支付800億美元關稅成本。譚森的「時鐘倒轉」論調,無疑提醒川普:真正的「極好協議」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回歸互利原則。
中國談判術升級:從「對等反擊」到「教育性升級」
與川普第一任期相比,中國談判策略已發生顯著蛻變,這一點譚森在發言中特別強調。「川普1.0時代,中國的判策略是美國先行動,中國以對等方式回應」。他說,「Trump 2.0時代,中國雖仍以對等反制為主,但反制措施有了一定程度的升級。」譚森將之形容為「中國希望展示自己也擁有主動權」——簡言之,如果川普政府是「通過『升級』逼迫對方讓步」,那麼現在中國則是「通過『升級』來進行教育」。
這一轉變並非空談。報導表示,早在本月貿易摩擦升溫之際,中國商務部即對美國海事物流企業實施反制調查,並暫停部分稀土出口許可,同時加速與東盟RCEP框架合作。相比Trump 1.0的「忍耐式」回應,北京如今更注重「戰略定力」:一方面維持對話管道,另方面通過「一帶一路」多元化市場,降低對美依賴。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數據,2025年前三季,中國對美出口佔比降至15%以下,而對東盟出口增長20%,高附加值產品如電動車和半導體出口利潤率提升15%。
譚森的分析還點出中國的「教育性升級」:這不僅是報復,更是向華盛頓傳遞訊息——貿易戰無贏家,強硬只會自傷。事實上,北京的策略已奏效:吉隆坡磋商中,美國主動讓步農產品貿易議題,同意討論港務費減免,這是Trump 2.0罕見的「軟化」跡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回應,也體現這一自信:「中美雙方就兩國元首會晤保持著密切溝通。」
全球供應鏈震盪,小出口商利潤岌岌可危
中美貿易摩擦的餘波,正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尤其中小企業。《南華早報》另一篇相關報導指出,中國小型出口商正面臨買家要求延長付款期的壓力,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比如位於廣東的電子零件供應商報告稱,由於美國關稅不確定性,歐美客戶紛紛要求「90天內分期付款」,導致現金流斷裂風險上升30%。同時,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出口結構正加速向高端轉型:隨著對美依賴縮減,半導體和新能源產品出口毛利率從12%升至18%,但轉型成本高企,小企業「洗牌」加劇。
從美國方面看,貿易戰的「反噬」同樣嚴峻。美國商會估計,關稅導致製造業成本上漲5%,通脹壓力可能延續至年底。譚森代表的企業界呼聲,呼應了這一共識:延長關稅暫停不僅是權宜之計,更是重塑信任的關鍵。若APEC峰會無果,全球GDP增長或下調0.5個百分點,亞太股市必首當其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