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灣光復80週年,但賴政府卻不辦任何官方紀念活動,作家楊渡在臉書寫到,台灣光復那天是是台灣命運的轉捩點,自此開始,台灣不再是殖民地,而是作為中國的一省,參與中華民國所有的政治體制運作。
楊渡指出,從1945到1949年的4年間,台灣正處於開始地方自治的階段。政府為提早實施地方自治,於1945年12月公布「台灣省各級機關成立方案」,次第成立村里民大會、鄉鎮(縣轄市)民代表會、縣(市)參議會;1946年4月15日,由全省8縣9市參議會間接選舉出29位省參議員;同年5月1日在台灣教育會館會址正式成立台灣省參議會,由黃朝琴、李萬居兩人分別擔任首屆正副議長。
1946年8月舉行國民參政員選舉。台灣選出8名參政員,在當時是最高的參政議政機構,當選的8人包括林獻堂、杜聰明、林忠、陳逸松等。
1946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會議期間有諸多爭議,包括各政黨的抵制與抗議。此次會議,台灣選出的制憲國大代表:郭耀廷、顏欽賢、黃國書、林連宗、李萬居、林壁輝、張七郎、鄭品聰、高恭、連震東、謝娥、南志信等與會,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
除了地方民意代表,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舉辦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應選3045席,實選2961席;台灣有吳三連、余登發、連震東、楊金虎、林忠等具代表性的台籍菁英當選,共計19名。1947年12月,第一屆中華民國監察委員選舉,應選223席,實選180席,台灣由省參議員選出陳慶華、丘念台、陳嵐峰、陳江山、李緞等5人。1948年1月21日至23日,第1屆立法委員選舉,全中國應選773席,實選759席,台灣選出劉明朝、羅萬俥、黃國書、蔡培火、郭天乙、謝娥、林慎、鄭品聰等8名。
楊渡呼籲,台灣人民應正視史實,掃除「戀殖」陰影;1948年,台灣的全國性民意代表已經不少,包括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也有幾十個人,台灣銀行為他們在南京租下的一幢房子,空間不小,讓台灣代表一起住在這裡,派有專人服務。這一段時間,正是台灣地方自治萌芽,台灣選舉政治中的地方派系、派系的恩恩怨怨、228事件藉機整肅政敵等,都在此時埋下脈絡。
楊渡指出,這期間也發生228事件,但並未改變台灣民意代表的選舉與參政。如果台灣沒有光復,仍是日本殖民地,就沒有台灣人參政的空間,更沒有後來民主化的開端。這是中華民國收復台灣,台灣地位無比明確,參與到中華民國政府體制的證明。如果有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那這些選舉是在選什麼?參政是在參什麼?
看清這一段歷史,楊渡認為,台灣人民就會清楚「終戰」、「沒有光復」的說法有多荒謬;可惜的是,在民進黨修改教科書之後,這鐵證般存在的史實,被隱藏起來,視而不見,彷彿這4年就只剩下228,而台灣青年遂陷入沒有真實史觀,看不清未來的虛無之中。
光復80周年,楊渡表示,台灣人不僅要紀念台灣擺脫殖民地的日子,更要從思想中徹底掃除「戀殖」的陰影;想想看,連日本前首相石破茂都公開承認戰敗,要好好檢討軍國主義,而戰勝國的中華民國總統竟然聲稱「終戰」;那簡直是「主子已承認失敗,而奴才還在下跪」般的可恥,這樣毫無尊嚴的姿態,怎麼會贏得日本與國際社會的尊重呢?
基於此,楊渡認為,台灣民間更要光明正大、充滿尊嚴地站出來,好好慶祝台灣光復80周年,讓世界看見一個有尊嚴的台灣;更要為後代子孫樹立一種典範,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戀殖的奴才,而是挺直脊梁、堂堂正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