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在即!《外交事務》警告「台灣不可出售」 拋可行談判方案,美國知名政治刊物《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登題為《台灣不可出售》(Taiwan is not for sale)的文章,提出在不犧牲台灣安全前提下,美中可進行相關談判,包括要求北京「飛彈後撤」、停止軍機艦繞台、在台灣周圍設「緩衝區」等。
川習會議題提前曝光 可能含台灣問題
這篇由「美國全球戰略公司」(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高級副總裁朴雄(Marvin Park)撰寫的文章指出,「川習會」可能先從中美雙方最新一輪出口限制與關稅威脅談起,但更宏觀目標是重新評估雙邊關係,包括經濟合作與地緣政治熱點,尤其是台灣問題。川普日前向媒體坦言,台灣問題可能被提出,成為談判議題之一。
朴雄強調,中國領導人對台灣的控制意圖從未隱諱,並多次提醒美方,台灣仍是美中關係最敏感與最重要的議題。習近平可能利用談判要求美國減少對台支持,甚至探詢川普是否願根本改變美國對台政策,如「反對台灣獨立」,以換取中國的貿易與投資利益。中國可能承諾開放更多市場,增加對美國品採購,但如果接受交易,朴雄警告,將是「美國的重大錯誤」。
北京責任與區域穩定
朴雄曾於2016至2019年任AIT海軍武官,2023年至2024年間任美國國安會台灣事務處處長,對美台安全與印太軍事布局具深厚研究背景與實務經驗。
他在文章指出,北京指稱,造成台海緊張的主要因素是台灣與美國,但朴雄認為,中國咄咄逼人的軍事與政治行動才是根本原因。中國不僅進行和平時期前所未見的軍事擴張,快速擴大核武庫,並加強兩棲作戰演習及訓練頻率,同時試圖孤立台灣國際空間,並干預其內政。
文章稱,自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更頻繁挑戰台海中線,派遣軍機、無人機越境,並在台灣周邊部署軍艦與海警船,威脅其12浬領海與24浬毗鄰區。此外,北京透過外交手段施壓少數與台灣仍有邦交的國家,進行制裁並發動網攻。
歷任台灣領導人與兩岸軍事態勢
文章回顧歷任台灣領導人,指即便是對中政策友好的前總統馬英九,在任內簽署多項經貿協議,並在新加坡舉行「馬習會」歷史性晤面,中國仍大量增加對台導彈與戰機部署,使台灣防務預算相對滯後。相較之下,蔡英文上任後即便試圖緩和緊張,中國仍拒絕回應,並加大軍事與政治施壓。
隨著2024年賴清德上台,北京將其標籤為「台獨分裂分子」,並透過軍事與宣傳手段猛烈抨擊,突顯中國對台政策不尋求妥協,而是尋求外部認可其對台策略。
美中談判可能要求與風險
朴雄警告說,習近平在談判中可能要求川普公開「反對台灣獨立」、限制台灣參與世衛組織(WHO)等國際組織,或削減對台軍售。但若美方同意,將鞏固北京立場,損害美國利益。
美國長期對台立場基於1979年《台灣關係法》、1972至1982年間簽署的三個中美聯合公報,及1982年雷根(Ronald Reagan)向台灣領導人提出的六項保證,確保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且對法律地位不表態。任何偏離中立立場的作法,都可能破壞海峽和平,並迫使台灣領導人面臨更大壓力。
文章指出,美國是台灣唯一能提供防禦武器與軍事訓練的國家。過去35年間,美國批准對台超過650億美元武器銷售,協助軍隊訓練與防禦策略制定。美台的安全合作,既傳遞對中國的警告,也增強台灣信心。
朴雄認為,川普第二任期第一年的部分作為,已加劇台北對美國持續支持的擔憂。若對北京妥協,將削弱台灣社會對投資威懾的信心,並動搖印太盟友對美國承諾的信任,為中國在區域影響力擴張提供機會。
可行的美中協議建議
文章提出,美國可在不放棄台灣安全前提下,與中國達成「好協議」,恢復2022年裴洛西訪台前的現狀。具體措施包括:要求中國撤回部署在台灣對岸的遠程與機動飛彈系統,以限制軍事攻擊能力;其次,限制解放軍船隻與飛機繞台「常態性巡航」;同時,美國可撤回菲律賓部署的遠程武器系統,但保留必要時重新部署能力,以對等進行軍事調整。最後,將區域軍事演習重點轉向防禦性目標,如保護美國及盟國領土,而非針對中國的攻擊行動。
此外,朴雄還建議可在台灣周圍設立「事實緩衝區」,以此降低軍事事件升級風險;恢復早期預警指標,使雙方能區分例行演習與軍事挑釁。
語言與法律地位互相克制
美國AIT(在台協會)上月在其官網突然提到「聯合國2758號決議」未提及台灣,是中國大陸擴張解釋,並以此認定「台灣政治地位未定論」。對此,朴雄也建議,美中可暫停爭論台灣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下的法律地位,減少誤判。他說,這些有限但實質的措施,將顯著增加台海穩定性,也讓美國在區域內設定議程,而非被動應對北京提案。
朴雄最後在文章中提醒,美國必須運用談判籌碼,避免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並透過防禦性軍事安排與外交策略,穩定台海局勢。美中若能在不犧牲台灣安全的前提下達成共識,將對區域和平與美國盟友信心產生重大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