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聞【梅花專論】臺灣光復節折射出的認同危機

【梅花專論】臺灣光復節折射出的認同危機

曲兆祥/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

今年的台灣光復節又恢復成國定紀念日,所以放假一天,這是因為現在的立法院民進黨委員居於相對少數,因此過去被民進黨團「沒收」的國定紀念日假期,今年恢復了。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多出一天假日算是一項小確幸,特別今年深秋,一場意外的暴風雨把大台北地區淋成落湯雞場,多一天假日讓市民們整理家園,也算功德一件吧!可是為什麼一個單純的國定紀念日非要搞成政黨鬥爭,反反復復的折騰人?其實說穿了,這裡頭隱藏著國家認同和歷史史觀的爭議。

必須從中華民國史觀看待光復節

從中華民國史觀來看,19451025日,台灣從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恢復成為中國統治下的領土,這是光榮的恢復祖先們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失去的領土,是中國犧牲幾百萬軍民生命財產才換回來的領土和同胞,所以這是「台灣光復紀念日」,因此訂為國定紀念日,完全是正當且合理的。所以從1945年以來除前幾年之外,這一天都是固定放假的。

可是從日本的角度來詮釋這一段歷史,這就不一樣了。這一天是戰爭「終止」,台灣依照1943年的開羅會議、1945年的波茲坦宣言以及盟軍中國戰區指揮官的命令,將台灣行政管理權交付給中國政府代表的日子。自該日起日本放棄在台灣的一切權利,直至1952428日在台北由中華民國與日本國代表正式簽訂《中日和約》,台灣才正式回歸中華民國主權範圍,這也是我國至今合法擁有台灣主權的由來。所以,簡單的說,從日本的史觀來看,19451025日是日本終止戰爭行為,放棄1895起取得的台灣統治權的日子,因此是「終戰紀念日」,當然不會是光復紀念日。所以,1025日這一天一直就存在著國家認同和史觀的差異,甚至是認知上的背道而馳,因此當不願意認同中國史觀的民進黨政府長期執政情況下,當然要抹去中國史觀的「光復論」。可是這種作法只會更加撕裂台灣社會的認同邏輯,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對立。

國族認同是不可剝奪的人權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針對兩岸關係的延續性民調,其中一題問:你覺得你是台灣人、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中國人?調查結果有60.5%的回答者答覆是台灣人;這表示現在生活在台灣的人有半數以上主觀上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只有四成左右的人在認同上含有中國認同因素,所以很多人會簡單下結論,認為現在的台灣人不認同於中國。可是事實上問題恐怕沒那麼簡單。為什麼? 因為四成的人對台灣認同有疑慮就表示在國族認同上雖有多數與少數之分,可是多數無法完全壓制少數,因此社會難免分裂與對立。或許有人會說,「少數應該服從多數」,但認同不是投票,它是心理層面的認知,也是一種人權的內涵,它是不能被剝奪的。所以只要這種爭議存在,光復節該不該放假的爭論就不會終止。

說了那麼多,那到底台灣人該如何定義光復節,或者如民進黨人所說「終戰紀念日」呢?這涉及當下生活在台灣的人該如何建構自我的國族認同呢?在中華民國史觀或日本史觀中如何選擇?原本答案應該很單純,但搞到現在,筆者卻覺得台灣人的回答可能是:???孰令致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