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創意呈現台灣文學新樣貌 靜宜台文系畢展「沓沓仔」深獲各界肯定

靜宜台文DSC 3859
《圖說》靜宜台文系畢業成果展「沓沓仔」,完整呈現學生從創意發想到實作成果的歷程。

【民眾網諸葛志一臺中報導】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第19屆畢業成果展登場,今年以台語「沓沓仔」為主題,象徵在快速節奏與資訊洪流中,放慢步調,細細體會台灣文學的時空堆疊與文化底蘊。作品不僅展現深厚的人文關懷、社會參與及跨域整合能力,也勾勒出台灣文學嶄新樣貌,深獲各界肯定。

「沓沓仔」展覽共匯集35件跨媒材創意作品,涵蓋影像紀錄、文創設計、音樂專輯、詩詞與小說等多元形式,完整呈現學生從創意發想到實作成果的歷程。

靜宜台文CKM 6051
《圖說》靜宜台文系第19屆畢業成果展「沓沓仔」,展出35件跨媒材創意作品。

台文系主任申惠豐表示,「沓沓仔」取自台語「慢慢來」的諧音,象徵細緻走讀與靜心感受。本次展覽規劃三大展區,「導」以影像與聲音導覽台灣文化的時光軌跡;「島」透過文字編織島嶼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倒」則以及顛覆傳統媒材與創作手法,呈現學生對文學與文化的創新詮釋。

申惠豐指出,學生作品形式多元豐富,從拍攝紀錄片關注在地城鎮發展,到訪談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還有音樂創作及台語桌遊教材設計等作品;將創意與實務應用緊密結合,展現出台灣文學的多元樣貌及未來想像。

靜宜台文CKM 6057
《圖說》靜宜台文系畢展作品形式多元豐富,展現出台灣文學多元樣貌及未來想像。

展覽亮點之一,學生蔡宗儒與侯妤蓁以台灣民俗文化與民間故事為靈感,結合當代社會議題與個人觀察,製作音樂專輯《禱語》。專輯收錄七首原創歌曲,分別以七位台灣神明與鬼怪為主題,並依其特質搭配不同曲風,打造豐富多元的聽覺體驗。他表示,透過專輯製作,更深入理解台灣信仰文化,並學習如何透過音樂與視覺設計形塑神明與鬼怪的形象,讓民俗文化不僅能被閱讀與觀看,更能以音樂方式被聽見、被傳唱,為傳統文化注入當代新生命。

學生林旗祥的作品「奉紙出巡」則以台灣宮廟常用的蓮花紙為藝術創作媒材,並轉化為精緻的紙藝藝術。他取材自台南南鯤鯓代天府流傳的台語諺語「大王好日子、二王好潮水、三王好地理、四王好籤詩、五王好醫理」,透過摺紙呈現五位王爺的職責特色。如三王爺擅長地理風水,他即以太極、八卦、羅盤等元素視覺化呈現,體現宮廟文化的美學價值與當代轉譯。

靜宜台文CKM 6119
《圖說》靜宜台文系第19屆畢業成果展「沓沓仔」,展出35件跨媒材創意作品。

另一組學生藍紫庭與黃菡穎則以「四界拋拋走」為題,設計一款針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的台語教材桌遊。遊戲結合台語與台羅拼音,融入果園、醫院等生活化場域,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然學習台語,寓教於樂,也期望成為未來台語教學的實用輔助資源。

學生邱羿心的作品《小珊瑚怎麼生病了?》是一本以海洋保育為主題的兒童繪本,講述主角小蘑菇與小珊瑚在困境中彼此扶持、攜手克服挑戰的故事。透過溫馨的情節,同時引導讀者認識海洋環境、珊瑚危機及氣候變遷等生態議題,並培養互助合作與堅持不懈的價值觀。

靜宜台文CKM 6083
《圖說》靜宜台文系畢展作品形式多元豐富,展現出台灣文學多元樣貌及未來想像。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