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陸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後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國製造2025》。當年提出「2025中國製造」時,大陸還當計劃是個理想,但轉眼10年過去,兩岸及國際都關注,這十年是否讓中國脫胎換骨了?
「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把中國從一個製造大國,變成一個製造強國,實現科技的自給自足,減少對外國技術和供應鏈的依賴。《香港01》發表長文說,當時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生產的多是廉價且技術落後的產品,《中國製造2025》旨在改變這狀況。
美新任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2019年任佛羅里達州參議員時,曾發表《中國製造2025與美國工業未來》的研究報告,並在去年9月發表續篇《中國打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9年後》(The World China Made:”Made in China 2025″ Nine Years Later),其中指出,中國設定的10個重點產業目標,已有9個基本實現。這些成就覆蓋新能源汽車、資訊技術、航空航天、電力設備等核心領域,為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提升注入強大動力。另有媒體總結,中國製造2025計劃一共36大項,如期完成或基本完成有35項,基本就剩晶片了。
按照彭博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進度圖,目前中國處於世界領先的行業有:無人機、太陽能、石墨烯、高鐵、電動車。過去有兩個領域變成全球領先。處於有全球競爭力位置的行業有:半導體、人工智慧、機器人、機牀、藥品、大型LNG船。
過去10年,有六個領域從全球落後變成具全球競爭力,進步驚人。經常被大家批評的半導體、機牀和製藥,卻被彭博認為已有全球競爭力。唯一落後的產業是商業大飛機,但2030也會有全球競爭力。也就是說,無論按怎樣劃分,「中國製造2025」完成度非常高。
報導指出,籠統的看目標是提高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的份額。截至2023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的佔比,已從 2015年的26%上升到29%。計劃的目標是到 2025年 將研發支出提高到 GDP的2.5%。這個目標在 2023年 就已提前實現。
分領域看,最有看頭的是節能與新能源車、電力裝備兩領域。中國目標是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的領導者。目前,陸企生產了全球約 90%的太陽能電池板和 70%電池,而 2015年這數字分別是65%和47%。這個領域可說取得巨大成功。
汽車方面,中國新能源車佔全球70%產能。原本計劃目標是到 2025年,陸企銷售300萬輛電動車。但實際上,2024年銷量就超過1000萬輛,佔據全球市場近三分之二份額。中國汽車出口成為世界第一,且還快速增長,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出口產品。鋰電池也佔全球70%以上。
電力設備方面,報導說,在太陽能、風機、水電、火電、三代核電、四代核電,中國都是世界第一,四代高温氣冷核核電技術中國也是唯一。超高壓輸電世界壟斷,中國擁有完全自主智財權,連國際標準都是中國才有話語權。
如四川重慶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是首個高海拔特高壓交流工程,攻克空氣間隙、外絕緣、電磁環境等,高海拔特高壓關鍵技術。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4》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總發電量合計299248億千瓦時,中國總發電量達94564億千瓦時,佔世界總發電量的比重達31.60%。2024年中國發電量突破10兆千瓦時。
在高端數控機牀和機器人方面,2023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增長佔全球50%,其中,在今年春晚以機器人「扭秧歌」大放異彩的宇數科技機器狗,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70%。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無疑已是全球第一梯隊國家。數控機牀一直被稱工業之母,也是大陸不斷追求突破的重點項目,如今中國已是數控機牀全球最大生產與消費國,總產值達全球32%。
從技術角度看,《香港01》說,在五軸聯動數控機牀、數控重型機牀、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數控車牀、數控齒輪加工機牀等部分,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壟斷。但整體技術發展與頂尖水平仍有差距,如在精度保持性、數控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尚待突破。
航空航天裝備方面,北斗導航系統(BDS)已全面完成。中國太空站已建成、獨立運營,人員更替常態化。網路衛星已開始連網,火箭發射能力世界一流。
同時,殲20、運20、直20、殲35全面服役,雙六代戰機實現首飛,C919規模交付使用,預料再經過一段時間飛行記錄,C919將可獲更多國家的適航許可,屆時外貿訂單可直接與空巴、波音兩大公司競爭。
此外,中國在的無人機航空航天領域的專利申請佔全球70%,穩妥的成為全球第一梯隊領頭羊,以大疆為代表的無人機生產,更達全球無人機70%市佔率。而在航天火箭領域發展,技術成果顯著,去年大陸累計發射運載火箭68次,成功率達97.06%。
在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方面,海洋工程裝備進展,在技術上已有顯著突破,如40萬噸級FPSO項目採用多項先進技術,質量精度控制已達世界先進水準。造船方面,中國已具備生產LNG、豪華郵輪、大型遠洋貨輪,這三種最困難的造船技術。中國連5年斬獲全球海工接單榜首,2023年全年共獲海工訂單73艘。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49.7%、67%和54.4%,且大型海工裝備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中國造船2024已佔全球訂單70%。
高鐵技術方面更不用說。報導稱,中國建成4.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總里程佔全球50%以上,成為全球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高鐵技術和服務還出口印尼等國家。近期中國高鐵進一步完成提速測試,最高時速可達450公里,另外新一代時速達1000公里的磁浮高鐵,也在山西完成測試。
此外,2023年中國農機裝備產業規模達2937.1億元(人民幣),出口額63.6億美元。在多個新興材料研發也取得成果,在全球128個領域前沿保持追趕或領先地位,新材料廣泛應用各領域,產出價值逐步顯現。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方面,陸企已可自主設計製造出世界最先進的超導磁共振系統,一些抗癌藥物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中國在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自給自足能力增強,產業產出價值不斷提高。高端醫療器械及部分關鍵新材料等領域仍依賴進口,自給率較低,這是未來重點突破的方向。
資訊技術方面,中國至今建設成全世界最先進5G設備製造產業鏈和5G網絡,5G基站超過400萬個,是美國近20倍。半導體設備產業鏈基本開始完成。獨立自主操作系統走向成功,服務器操作系統歐拉(Euler)操作系統已佔去年中國市場一半以上。28nm以上中低端晶片,中國世界產能第一,但在高端晶片部分,主要待突破的包括光刻機在內的關鍵設備和物資仍受西方出口限制的影響。
報導說,10年回望,「中國製造2025」不再是紙面上的宏大計劃,不得不說,當年突然全國不再提「中國製造2025」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政治策略。首先避免爭議,避免進一步的國際擔憂和保護主義反應。同時,這種沉默突顯中國的戰略實用主義,在實現長期經濟目標的同時,調整其方法。這種含蓄表現出了東方文化的兩個特點:保險,保守。
2015年的「中國製造2025」高調面世,而後立刻緘默,此後10年這個詞幾乎消失,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讓大陸民眾難理解,但如今看,雖然這幾年國際風雲突變,遭遇百年格局裂變,中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升。
報導稱,不得不說,「中國製造2025」計劃已取得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中國科技崛起已形成「三螺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工程師紅利的組合,而這也正在改寫「西方研發─中國製造」的傳統分工,如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所言:「這不是簡單的產業競爭,而是文明級的技術範式轉移」。
報導指出,作為「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堅持和推進的直接結果,中國社會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汽車數量現已超過化石燃料汽車,最受歡迎的是BYD、小米等本土品牌;中國製造的C919客機開始服務一些最繁忙的航線;5G技術的廣泛採用使鐵路乘客即使通過隧道時也能享高速網路;擁有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的智慧工廠和自動化碼頭;採用國產晶片和操作系統的手機、電腦等市場規模正擴大;中國造船產能已超過美國200多倍等……。
而這僅僅是開始。大陸不僅有「中國製造2025」,還有「中國標準2035」。 如果「中國製造2025」 是在提升中國的製造能力,那麼「中國標準2035」則是要讓中國在國際技術標準制定方面擁有話語權。
「中國製造2025」側重提升中國的製造能力和技術自給自足,而「中國標準2035」則是試圖通過制定全球技術標準來利用這些成就。這一步步都將對貿易、技術和國際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工業崛起的催化劑,到「中國標準2035」,表明了一種更複雜和雄心勃勃的戰略,新的關注點轉向建立全球技術標準,這標誌戰略重點的轉變,不僅僅是製造產品,還包括定義產品在全球範圍內的製造和使用方式。再到「新質生產力」提出,則是進一步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所謂「高質量發展」,不再停留在器物層面,更以此撬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