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欄圓明園考古新發現 揭秘古人防火防洪智慧

圓明園考古新發現 揭秘古人防火防洪智慧

2024年8月以來,北京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揭露出文源閣完備的防火防洪設施,這處遺址計畫進一步整治後對遊客開放。圖為文源閣遺址內蹬道遺跡。圖/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北京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考古挖掘工作近來取得新進展,發現文源閣具備完善的防火防洪設施。該處遺址按程式整治後,計畫對遊客開放。

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號稱「萬園之園」。1860年,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文源閣也遭損毀,僅部分藏書留存於世。

文源閣遺址位於圓明園東北部,原為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為文源閣,是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為主體的園林景觀,主要用於收藏《四庫全書》等典籍。

文源閣中「文源」二字意為禮樂文明之源。《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編纂完成後共抄錄七部,圓明園文源閣便收錄了其中一部。

曾經的文源閣是一處獨立院落,四周圍牆將其與週邊環境隔開。院內風景秀麗,院外河道環繞。文源閣進門即假山小路,西邊有曲亭,南側有水池,水池後是大殿。文源閣高兩層,頂部採用黑釉琉璃瓦,以綠色琉璃瓦剪邊。

河道仿照自然山澗的樣子,泊岸、底部均用不規則石塊砌成。石板路、上下山蹬道、禦路、踏跺(台階)組成完備的道路系統,既把院內各處點位有機連接起來,又將整個文源閣環繞其中。石板路所用石板未加雕琢,且多為玲瓏石;蹬道、踏跺(台階)石條也未經加工,頗具園林野趣。

2024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對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目前發掘工作已基本完成,明確了宮門、碑亭、月臺、趣亭、北院門等建築基址以及四周圍牆、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等附屬遺存。出土銅、鐵、瓷、陶、琉璃等質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質建築構件、琉璃質建築構件等。

文源閣的主要作用是藏書,因此設計和建造均重點考慮了防火和防洪,也是目前圓明園考古所見對建築基礎處理最嚴格的一處。考古工作者在院內挖出一大一小兩處水池,在北牆內外發現了一條供水涵洞,並在東牆和南牆內外設置了一條和三條排水涵洞,連接院外河道和院內水池。整個遺址地勢院內高、院外低,南牆下還設置了溝門,院內地表水可順勢排入宮門前河道。這些設施既能儲水用於滅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時候順利排水。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表示,「文源閣的整個排水體系都是有機連接的,水池水平面保持在穩定的狀態,一旦有火情、下雨有積水都可以及時排出。」

此外,本次考古還發現了大量黑釉琉璃瓦。在五行理論中,黑色五行屬水,可以克火,採用黑釉琉璃瓦體現了古人在思想層面對藏書性質建築防火的重視。

梅花新聞網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