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對國內外專家的示警置若罔聞,國造潛艦(IDS)原型艦「海鯤號」尚未進行「海上測試」,民進黨政府就強行編列後續新台幣2840億元預算,既不符編列預算程序,更引發是否能有效提升國軍威懾能力疑慮。面對賴政府惡質操作,立法院預算中心與在野黨立委必須硬起來,嚴加審查,建構真正符合台灣安全需求的軍力。
行政院院會22日通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整體國防預算新台幣6470億元,占GDP約2.45%;行政院長卓榮泰也核定潛艦計畫,期程自民國114年至127年,預算約新台幣2840億元,籌建新式潛艦量產艦共7艘,逐年依測試狀況滾動編列各年度預算,114年已先行編列20億餘元。
行政院表示,政府會秉持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決心,持續提升國防實力,落實機艦國造等政策。部分學者專家也帶風向表示,量產計畫代表政府對潛艦國造的信心與決心,更可增加國外廠商合作投資的意願,14年分批建造7艘潛艦的速度符合常態。有一位經常評論國防問題的專家更以美國「星座級(Constellation-class)」飛彈巡防艦為例,指出可事前匡列可能預算,當年度執行再編列實際預算。
沒有原型艦,何來量產艦?賴政府決策本身就存在矛盾,有更多的國內與國外專家對台灣IDS計畫及後續造艦計畫有所保留。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與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簡以榮就關切IDS的成本效益,以及要如何與「非對稱防衛」接軌整合。他們建議,在完成IDS原型艦後,台灣應重新分配國防資源,採購更多樣性與可負擔的武器裝備。
沒有原型艦,何來量產艦?
簡以榮更具體指出,由於技術落差以及潛艦隱匿性與靜音等關鍵技術目前由美國主控,台灣潛艦在水淺的台灣海峽相對較脆弱,台灣應考慮加強配備無人潛艦,反艦飛彈快艇,增加飛彈庫存才能有效因應潛在衝突。
無論從國防戰略、政治與軍事科技層面考量,潛艦國造本身就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而IDS如此重大國防建設案卻沒有經過嚴密評估,從決策到執行過程都缺乏透明化,始終無法脫離朝野對立與政治操作的陰影。海鯤號去年9月「政治下水」,目前仍在台船小塢進行「泊港測試」,不斷有人放話下個月可進行海上測試,以及明年11月可以如期交艦,但國防部以國防機密為由,從未向外界說明實際狀況與進度。
今年3月還是準總統的賴清德明確表達支持潛艦國造,且可望一次造完7艘後續艦,賴清德當時對潛艦計畫並不進入狀況,但仍是一錘定音,許多人表態呼應,一次造完在國外是常例,日、韓也是採此模式,也造成今天海鯤號能否通過測試都不確定,就為後續7艘潛艦量身訂製的奇特現象。
決策與執行過程不符正常程序,未來必然衍生更多問題,以前述的美國星座級巡防艦為例,在設計完成前就開始建造,不符合正常造艦計畫程序,已成為美國海軍的夢魘,光是原型艦時程就已由原訂的2026年延後3年到2029年。美國海軍的「濱海戰鬥艦(LCS)」則是另一個失敗例證,原本設計服役25年的軍艦,不到10年就提前進入「封存艦隊」,高達1000億美元的經費建造了30艘只能在近海執行有限任務的軍艦。
行政院編列預算可能失真、失控
美國本身掌控關鍵技術與設備都會面臨難以克服的挑戰,而台灣的IDS不是單純由美國保證的軍購案,而是引進不同國家技術、裝備、武器系統的拼裝車,情況更為複雜,風險更高,但賴政府仍是不計一切代價,進行一場豪賭,令人難以理解其決策背景與思維。
雖然目前民進黨只是匡列2840億元的預算,除了會對其它軍事建案產生排擠效應,更可會「失真」、「失控」。我們甚至可以預判,即使海鯤號順利如期完成,也符合海軍的需求,後續的設計變更、需要更先進系統、及原物料的上漲等因素,未來實際預算必然水漲船高,但已投入大筆經費,只能繼續下去,陷入尾大不掉的泥沼。
IDS爭議多,綠營對於任何反對或批評聲音就抹黑、抹紅,甚至貼上「親中賣台」標籤,或是以「愛台灣」進行情緒勒索,製造寒蟬效應。在行政院公布潛艦預算後,民進黨立院黨團立即表示,增加國防安全是全民共識。
對於民進黨政府一意孤行,在立法院擁有多數的在野黨除了要嚴格把關審查,主動要求國防部簡報說明外,更要以國防專業告訴民眾,國造潛艦是否能滿足台灣國防真正需求,符合美台「不對稱作戰」共識。
梅花新聞網原始網址:梅花社論:潛艦預算欲強渡關山 在野黨須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