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籍遊客來台人次兩度下修,交通部觀光署面上無光,一方面是官員的預估過於樂觀;另一方面,台灣觀光同質性也太高,只剩老街和夜市,難怪對外籍旅客而言失去吸引力。
2019年外籍遊客人數創新高來到1186萬,2022年10月疫情解封,2023年為穩妥起見設下600萬人次目標,還算輕鬆達陣;於是去年年底,前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出「2024年全年回復到疫情前水準」1200萬人次。
不料今年3月底交通部就被迫下修到1000萬人次。當時恰逢兩岸關係因為金廈海域陸船翻覆事件而糟糕透頂,王國材表示,因溝通陸客來台的狀況不如預期,在「沒有陸客前」,朝全年1000萬旅客目標邁進。
10月中旬交通部長陳世凱又下修到750萬人次。觀光署今天(29日)的解釋是,原本3月還對1000萬人次目標充滿希望,因單月就有80幾萬人次,且每年4、8、12月是來台旅遊人次的3大高點,誰知遇到0403花蓮地震,一下子掉20萬人次。
事實上觀光產業從來都不只是單一因素的加乘,而是自然風景、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做為基礎,再加上住宿、觀光、餐飲、運輸等民生消費條件,持續吸引觀光客。以鄰國韓國為例,韓國因為有「KPOP(韓國流行音樂文化)」,加上韓國影視產業的發達,把韓國食衣住行推送到全世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南韓今年8月外籍遊客156萬人次,已經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的99%;今年前8個月,南韓外籍遊客1067萬人次,也回到2019年同期的93%。韓國旅遊幾乎已經回到疫情前水準了,而台灣僅是疫情前的6成。
全世界都利用3年疫情鎖國期間,積極建置觀光基礎建設,當時交通部也信誓旦旦說「準備好了」;但解封之後,台灣旅遊水準依然沒有提升,包括旅宿費用超貴、民宿品質參差不齊,景點、文化同質性高,在台灣頭跟台灣尾都只能白天逛老街、晚上逛夜市,賣的東西還都一樣,難怪缺乏競爭力。
梅花新聞網原始網址: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台灣觀光失去吸引力 只剩老街和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