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未分類寶島商號揪『柑』心:科技化世代的溫情古早味

寶島商號揪『柑』心:科技化世代的溫情古早味

【記者王懷文/台北報導】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鼓勵青年自主規劃多面向的壯遊企劃,進而開拓視野、培養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探索臺灣在地文化特色。今(111)年共有235組團隊青年,於暑期6至8月間走出戶外,感受故鄉之美,透過自己的步伐探訪臺灣這座美麗島嶼,關於土地、環境、時代以及人文社會的深刻記憶。

入選111年計畫的「寶島商號探險隊」團隊,由20多歲的木藝助理師陳憫、唐卡畫師林慈君及藝術設計師林哲安組成。團隊感受到現今立基於效率、性價比與便利性的科技發展及消費文化正逐漸蠶食早些年代裡,日常生活中的濃厚人情味;因而以恆春半島至今維持傳統樣貌的老字號雜貨店、接續傳統同時創新的雜貨店及主打懷舊風格的新興雜貨店(文創商店)做為此次壯遊探訪的目標。

「柑仔店」,即早年的雜貨店俗稱,單只是透過台語唸出,親切感就油然而生。陳舊筆記本裡的手寫賒帳紀錄,證明人與人間看似被距離感淹沒的信任仍然存在;打烊後出現的敲門聲,顯示不同於機械化運營的真實溫度;不同雜貨店之間互相寄賣、推廣彼此的產品,展現異於現今社會相互角逐、激烈競爭的商業模式。實地走訪經營數十載的雜貨店,讓團隊捕捉許多人性溫暖的面貌,更強烈地感受到隱沒於都市水泥叢林後,人與人之間緊密的情感聯繫。

「因區域不同,雜貨店們也有著各自的在地特色。」陳憫說,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間位於港口附近、已傳四代的泉成行雜貨店,店內那張從清朝流傳至今已有150年歷史的肖楠老桌上,就有著來自海口的印記。「因附近居民多以討海維生,交易的錢幣也因此沾染上魚腥味,而桌面上用作投幣、原先削得方正的『錢口』,時間一久,竟被循著魚腥而來的老鼠啃咬成橢圓形。」

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步調,淡化了人與人間的互動,使得世代之間的隔閡加大;而汲汲營營於效率與報酬率的同時,也讓一些珍貴的文化悄然消逝。藉由壯遊體驗的機會,團隊們逐步重拾真實互動的溫度,大幅縮減了與長輩們之間的想像鴻溝。「我們和上一代或上上一代的長輩,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遠。」

每一間雜貨店招牌背後,都充斥著經營者的心路歷程,或許是帶有一些對現實生活的怨懟,也或許承載著一種對傳承的堅持,又或只是單純對於過往的不捨。如今,數十年如一日,時間在雜貨店小小的空間裡慢下來,聚焦出時代的縮影。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