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央視新聞報導,電影《澎湖海戰》11月14日公布首批12張人物海報,包括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青年康熙皇帝、東寧水師總督及福建水師外委把總等角色。製片方強調,所有角色「同根同源」,要傳遞「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訊息。
最受關注的是由易烊千璽飾演的青年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其清裝造型、青年皇帝氣度迅速登上熱搜。
1683年澎湖海戰作背景 主創稱「承載統一之願」
《澎湖海戰》以清軍攻取澎湖、促成鄭氏政權降清的戰役為核心。王學圻飾演施琅,主視覺呈現「止戈兩岸」的老將氣度;易烊千璽飾演27至29歲的康熙皇帝,海報文字強調「英年雄主,一統山河」。片方並透露,侯雯元飾演清軍將領施世驊;羅一舟飾演加入福建水師的莆田漁戶許天曹;倪大紅則出演東寧政權裡權力核心人物馮錫範。
11月11日,《澎湖海戰》於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亮相,多位主演登台推介。杜江表示,該片是一部「承載統一之願」的電影。根據片方與影視工業平台公開資訊,影片投入超過34個月拍攝籌備,搭建50艘古戰船(含12艘40公尺級巨艦),取景橫跨福建泉州、江蘇無錫,參與群演逾2,100人。
原列為2025年大陸國慶檔,呼應中國「台灣光復80周年」。但因後期特效尚未完成,改延至2026年春節上映。
歷史詮釋引爭議:學界批「過度簡化」
在社群與歷史界討論中,影片對歷史人物與政權定位引發極大分歧。首先是鄭氏政權定位爭議,影片將鄭氏政權描述為「以武謀獨」的分裂勢力。但多位學者指出,鄭成功與鄭經政權本質上繼承南明正統,並非現代意義的「台獨」。電影弱化清朝政策或未呈現,如《清史稿·海禁》中的遷界令,當時清廷推行沿海大遷徙,造成「十戶九空」、死亡逾數十萬。
影片將馮錫範與劉國軒塑造成「弒君篡權」「權欲蔽天」的負面人物,簡化了當時鄭軍因財政衰落、軍備落後而被迫退守的複雜歷史背景。
兩岸觀感差異 施琅與鄭成功評價南轅北轍
台灣民間多視鄭成功為「開台聖王」,施琅在台歷史評價則趨向負面;中國大陸則普遍支持施琅「統一英雄」敘事。製片方宣傳語「枕戈待旦•澎湖海戰•統一台灣」,亦被部分觀眾質疑帶有過強政治寓意。
儘管製作規模受到肯定,市場預估票房可達數十億元人民幣,但部分年輕觀眾對簡化敘事感到保留,尤其施琅「漢奸/統一英雄」的兩極評價更可能在兩岸引發不同輿情。
分析指出,《澎湖海戰》上映後,將面臨「技術成就」與「歷史深度」的雙重考驗。《澎湖海戰》以龐大製作與高度工業化流程重現17世紀海戰場面,但其歷史敘事、人物塑造與政治寓意已在上映前掀起大量討論。
隨著檔期朝2026年春節逼近,外界關注的已不只是票房,而是電影如何在歷史、藝術與兩岸情勢之間取得平衡。



